2025年9月4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TOP20·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靳杭《有轨电车1号线》

发布时间:2015/8/28

作品:《有轨电车1号线》

作者:靳杭

作者简历:

1992年出生于辽宁抚顺,2004年开始学习美术,现为自由摄影人。
       2011年—2015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摄影专业,获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作品多次被留校。2014年12月古典工艺蓝晒作品《垂》被学院留校收藏;2015年6月作品《有轨电车1号线》获鲁迅美术学院2015年度优秀毕业创作奖,并被校美术馆收藏;
       2015年8月作品《有轨电车1号线》参加北京“ZERO零——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展览。

作者自述

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我无意间乘坐了一次沈阳的有轨电车1号线,发现1号线经过的浑南属沈阳管辖,却不像沈阳,乍看之下像是东柏林抑或是日本。道路宽阔又干净,却鲜少有人和车辆经过,走在路上仿佛像走在一座幻城,远远看去建了很多高楼,近看高楼之下却又一片荒芜,门窗紧闭,没有人住……

这里的矛盾景象和冰冷氛围,城市发展建设带来的怪异引起了我的创作兴趣,让我想起了托马斯·鲁夫曾经的作品《房屋71号》和斯蒂芬·肖尔的作品《美国表皮》。我决定以线性拍摄的方式记录有轨电车1号线沿途的景象,于是形成了这一系列的创作。

拍摄方式:大画幅4×5 富士Pro 160NS彩色负片 星座座机。

评委评语:

靳杭的创作可见他明晰的传承脉络。对色彩的考究,构图的推敲,透视的掌控都包裹在杜塞尔多夫派冷峻的表皮之下。除此之外,靳杭的创作最有吸引力的是,他是用摄影的方式呈现对事物的探索与认识,企图进一步了解事物或事物背后展露出的逻辑,而并非仅仅寻找拍摄着一个个的可以被称为景观的“奇观”。这些崭新却又冰冷的铁路沿线的建筑跟车站,让人们感觉是“什么”“展示”与“呈现”了它们,而并非是“谁”“拍摄”了这张照片,这才是传达这些场景原本就具有着的磅礴的能量的最佳方式。

这组照片让我们对这些干净却透露着不安的图像进行思考,提醒着我们建立起这些“完美”的新世界,需要埋葬多少的旧城镇,蚕食多少的旧自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照片拍摄的当下,也是对此地消逝年华的追溯。(塔可)

推荐语:

 靳航的《有轨电车1号线》是一组以表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作品,拍摄了沈阳浑南新区轻轨电车1号线沿途的城市景观,作品以极尽客观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外观上的相似性以及疏离感。
       这组作品创作的基本思路遵循着新客观主义的线索,注重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强调大画幅相机及材料的表述力。作者能够将城市发展的某一具体现象与适合的拍摄手段相契合地表现出来,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和情境里运用摄影的本体语言进行视觉上的转化是十分具有当代性的。读者可以在对作品画面中建筑与建筑之间既相似又带有微妙差别的阅读中,体验到作品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完美的结合点。(刘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