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TOP20·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陈吉楠《新类型Ⅰ》
发布时间:2015/8/28
作品:《新类型I》
作者:陈吉楠
作者简历:
2011年-2014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研究生。
2007年-2011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
主要展览
2015年,意大利奥尔维耶托摄影节,奥尔维耶托,意大利。
2015年,CLASSIC PHOTOGRAPHS LA,洛杉矶,美国。
2014年,中国首届《湿版×摄影》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杭州。
2014年,《新桃花源记》新锐摄影作品展,三尚当代艺术馆,杭州。
2014年,《以实验为名》中国美术学院第三届“万象”摄影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4年,CLASSIC PHOTOGRAPHS LA,洛杉矶,美国。
2013年,丽水国际摄影节,《蜕变》浙江摄影师十人联展,丽水。
2012年,《来吧,为艺术战!——艺术呐喊的空间》青年艺术人作品展,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
201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
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0年,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
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万象》师生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作者自述:
我养猫,身边很多朋友养宠物。直到有一天,家里的猫咪不知何因突然骨折。我在看病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为动物们拍摄的CT片。片子中宠物的形态大小各异,生病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为了拍摄一张清晰的片子,不得不在拍摄的时候用手或是工具固定它们的头或是脚,所以最终的CT片上还会有人手的透视,戒指的影子,硬币的形状甚至链条的样子。这些触动了我。
我们让小动物们参与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也习惯了它们的存在。但当这个世界翻转,片中的主题不再是你我,而是这些动物的时候。使得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身边的它们。
我重新组合放大这些可能是完全不相干的三两张CT片,让它们以一种超出我们常识的体量和形象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有片刻想想我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
评委评语:
《新类型Ⅰ》系列照片出自于年轻摄影师陈吉楠之手,她使用范戴克(Vandyke) 工艺重新组合放大的动物CT片,成为创作的载体。陈吉楠一直在踏实温习传统的理念和技艺,针对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方法。题材和技艺、发现的艺术(Found Art)和制作的艺术(Made Art)的协调,是她孜孜以求的创作取向,也是她照片较为令人信服之所在。
陈吉楠属意传统摄影的思维理念和技艺方法,还有一个要紧的考量,就是对于时间的探究。古典技艺所具有的特定气息,“考古”般的推敲和实践,“片刻”的沉思,源远流长的动物与人的关系,综合所有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因素,不断强化着影像的含义,产生了摄影师、观众、作品之间的经验共振。陈吉楠之所以要去创作某项主题,不仅仅是因为内容表象或材料本身,更要显示自己的积极发现,这种发现在题材、技艺上的交互性和转喻性,可引发并充实知觉和思绪的流转,深切地想象并感受着一个非预设的现实世界。(姜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