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TOP20·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仇敏业《我的天》
发布时间:2015/8/28 作者:中国摄影报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品:《我的天》
作者:仇敏业
作者简历:
1978年出生于青岛,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系,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展览
个 展
2014 我的天,全摄影画廊,上海
2011 什么人,全摄影画廊,上海
群 展
2014 中国当代摄影,Magda Danysz画廊,巴黎,法国
上海艺术影像展,上海展览中心,上海
2013 濡湿,全摄影画廊,上海
2012 Magic China,克诺克,比利时 / 巴黎,法国
时差,中德当代艺术展,汉诺威,德国
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花园饭店,上海
2011 一重影事——延展于2008-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万相——2011年度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
2009 找寻断裂的记忆,首届798双年展,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作者自述:
《我的天》是利用防蚊网通电释放电火花这一物理现象为基础进行拍摄的。防蚊网与电,是极日常的生活资料。“日常”是我持续关注的命题。日常有惊奇,奇迹,迷津,秘境,但终归是平淡,实用主义,功利,重复再重复的。于是日常成了很多人要逃避的“此岸”。我个人的观点是:彼岸就在此岸,只在此岸。日常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来源。在日常中挖掘、构建、拓展,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部分。
我把一个电火花看作一个时间单位,《我的天》系列中每一幅作品由成千上万的电火花构成,照相机成为捕捉这一时间单位的完美工具。整个作品由山、石、水、动物、人等形象构成,代表万物。万物都是时间塑造的,尤其是人。从宇宙洪荒的视角看,人短短一生,犹如一个电火花,闪亮,短暂。在动物、人的形象塑造上,选择了代表困顿、无奈、挣扎的形象。现代人,在物质文明方面成就显著,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集体与人的关系上,远未到沾沾自喜的地步。
评委评语:
当一家卖防蚊网的企业也开始转载仇敏业的照片,这事儿就变得更加有意思起来,夹杂在“不锈钢怎么辨优劣”,“五金业正处于提升时期”这样的资讯里,《在防蚊纱网与电火花里看见时间》这样的标题则显得相当艺术——我认为,这正是艺术的功用。
仇敏业帮我们放下了一些平日里的义正辞严,他转换了我们对日常物的观看。其实观看者未必一定要去了解照片里是什么,就好比这位摄影师在黑暗的房间里鼓捣着他那火花四射的“雕塑”,“我的天”这句赞叹后面是言语不能形容的画面。如果非要问,正确答案恐怕应该是:这不是一张防蚊网。
艺术家在这里让我们重新思考词与物的关系。相机也是促成这一思考的关键,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曝光过程中,一些眼睛看不到的逐渐显现出来——我认为,这正是摄影的功能所在,是莫霍利·纳吉所言的,这机器为人类带来新视觉,人类当与之应和。 (任悦)
推荐语:
仇敏业作品的画面,在整体色调上呈现出一种非饱和的状态,画面中散落下的火花尽管明亮,却也显得脆弱不堪。然而在这微妙的视觉体验的背后,是电流在铁丝上穿行的过程,每一个小火花都喻示着并不能真正感知到的碰撞和迸发,其中有着温度甚至声响,激烈而危险。
在此系列作品的创作中,艺术家就像造物主,他用铁丝“搭建”一个世界,给它通电,它也由此为火花所勾勒。观众受“造物主”之邀来观摩这个清冷的世界,无论火花的激发过程是怎样的错综激烈,在我们的眼里它们都只是短暂的瞬间和美丽的装饰。艺术家在自述中说道“‘日常’是我持续关注的命题。日常有惊奇,奇迹,迷津,秘境,但终归是平淡”;而艺术家的这组作品激发我们去思考一些日常之外更大的命题。(施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