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TOP20·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郭国柱《遗物》

发布时间:2015/8/28  作者:中国摄影报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品:《遗物》

作者: 郭国柱

作者简历:

1982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2002年开始自学摄影。现居厦门。
      展览:
      2009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土仓展区),平遥
      2010 中国-荷兰当代综合艺术展,厦门
      2011 《镜-界》2011海峡摄影交流展,厦门
      2012 《时间的词语》摄影二人展,厦门
      2012 《当代的命题》——福建青年摄影六人展,宁德
      2013 《洗洗睡吧》摄影个展,厦门
      2015 中国美术学院摄影“新学院活动”——《手感》,杭州
      2015《城乡结合I郭国柱X陈伯义,一内一外的乡村对照》,厦门
      出版物:
      《映像》杂志,2010年第三期,北京
      《咔》摄影文化杂志,2010年第二期,香港
      《<宏观>–大画幅在当代》(《<Megaview>–Large Format in Contemporary》)大型摄影画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10,北京

作者自述

这些被遗弃的物品,是一群被拆迁的村民在离开祖屋时所没有带走的东西。

作为私人生活中最隐秘的部分,它们不仅让我们得以拼凑曾经构成村民日常主体的生产生活内容,也让我们窥见村民们的内心世界,乡村惯常的习俗、礼仪以及敬畏神明的信仰。

遗物,是外化的日常生活景观,但更是村民过去生活的一个结痂。人与土地的关系,因为外力的介入戛然而止。


      评委评语:

如果按照“题目”与“形式”的粗暴判断,此题目已被拍过,形式也不新鲜。但郭国柱却还是不紧不慢地拍了下去。 

我想这首先因为他有表达的愿望,22岁之前都住在农村,郭国柱说自己是一个乡下孩子,但他却同时又已经变为一个城里人。郭说自己选择用中性的态度去记录,把这正在消失的事物和生活方式留存下来。这和贝歇夫妇拍水塔的初衷一样,很淳朴,并且最后的结果看起来似乎稀松平常,却是要用极尽专一的态度才能实现。恐怕这正是唯题材和唯形式论者所不能做到的,他们往往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郭国柱是那个想把井打出水的人。这组作品非常精细缜密,画面庄严,色彩不仅仅是颜色,也参与了内容的构建。关于农村的城镇化这个主题,作者还有另外两个作品,堂前间和荒村,这形成了一个叙述脉络,大的历史背景回旋在作品之中,从而避免了对废墟的猎奇。 (任悦)

推荐语:

郭国柱拍摄了一座即将拆除的荒村,摄影师以肖像的方式,记录了被拆迁的村民在离开祖屋时没有带走的种种物品。作为村民之前的生活标本,这些物品让我们得以窥见乡村曾有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以及农民与土地的依存关系。
      这一切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被改变,被拆迁而进入都市生活的村民们即将进入陌生的“社会网络”之中,去接受和适应新的地缘性质、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心理冲击,乃至信仰习惯......去成为都市里相对弱势的一群居民。
      这一系列不乏诗意的影像成为中国社会特定发展时代的横切面,给予我们一个拷问:在都市化的进程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又遗失了什么?(连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