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TOP20·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 闫宝申《我的父亲》
发布时间:2015/8/28
作品:《我的父亲》
作者:闫宝申
作者简历:
祖籍天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现居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艺术摄影方向)硕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油画专业方向。
2007年毕业后曾在《up-优品》杂志进行商业实践学习和工作,曾参与拍摄过《up》《大周末》《时尚先生·ESQUIRE》《时尚·COSMOPOLITAN》《北京青年周刊》《 时尚 · BAZAAR 》《现代奢侈品》等国内各种高端时尚刊物及商业广告。 2009年,组建个人工作室。201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工作室研究生。2015 年任职于重庆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获奖及展览
2005年 获得校级综合二等奖学金
2007年 获得社会实践奖学金
“优秀毕业论文”获得者
2008年 参加《影射-新摄影十二人联展》
2011年 北京市首都高校师生摄影展二等奖
2012年《纠结》中荷摄影交流展
2014年 今日美术馆《2014“思无界”凯撒艺术新星》 银奖
2014年 中央美术学院 “研?展”
2014年 中央美术学院 研究生毕业品展 毕业作品馆藏
2015年 重庆长江当代影像双年展
作者自述:
这些作品最初的拍摄灵感来源于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伴随着中国社会许许多多的变化。他本人随着集体从一个大的城市来到小的城市,工作生活定居差不多30年,而且很难回到以前的城市。
在跟他谈话的过程中,我知道虽然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日子过得平淡,但他内心流露出来的孤独感触动了我。他的内心总是渴望有所改变,甚至是奇迹的发生。为了纪念这些,作品是在他工作过的地方拍的。父亲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军人和工人这两个职业身份是非常时尚的,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光荣,而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身份相对边缘化。父亲在很年轻的时候,很早就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每天面对着各种材料和机械,从我记事起,这些就伴随着我们全家人的生活。但是一个人对知识和精神上更多的渴望和需求是没法回避的,深藏在内心深处,很难说清楚父亲通过哪种方式来掩盖这种需要,但总是不停地忙碌。有人说每个人的家庭都能写成一部很厚的书,我试着用这种方式来写我的父亲。
评委评语:
闫宝申是在这次“Top20”入选摄影师中,不多的使用了导演式手法进行创作的摄影师。他通过父亲的回忆叙述作为蓝本,摆拍了父亲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场景。从个体的经历与记忆出发,利用特定的环境;设定过的人物姿态;到场景中许多看似无足轻重,却充满象征的细节,探索了父辈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不论是政治、文化、社会,还是价值观等等诸多方面,在其中都有所折射。(塔可)
推荐语:
闫宝申是我去年毕业的研究生,影像语言把握准确是他的特点。他出生于石家庄,“革命”和“工业”这些词汇是这个城市里突出的特点,也深深浸淫在他的创作里。
他的作品总避不开这个城市带给他的影响。从大学时代已离开了家乡的他,独自去大城市生活,时常往返两地给了他许多对比的机会,用独自的角度观察与回味他自己少年时成长的城市,于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开始记录儿时经历的场景与生活环境,那种由于略显过时的旧工业体系和仍沉浸在那种生活情景里的“父亲”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带有伤感的画面。这些在他的作品有着深深的印迹,作品里“父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和一种寄托的影子,唤起了我们的共鸣。(姚璐)
《关于时间的一本书》1
《关于时间的一本书》2
《关于时间的一本书》3
《关于工作》之《博物馆》
《关于工作》之《档案室》
《关于工作》之《档案室》2
《关于工作》之《在实验室》
《关于工作》之《木工室》
《关于一场电影和一场梦》之《呼唤》
《关于一场电影和一场梦》之《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