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与经历有关的感想 -- 塔可

发布时间:2015/9/22  作者:塔可  来源:中国摄影报

我与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以下简称“TOP20 展”)可谓缘分匪浅,2011年的第一届,我很荣幸能成为入选的摄影师,在秋深桂落之时,与一众师友在满觉陇座谈数日,受益不少。今年的第三届,我荣幸作为评委,参与了数日的作品评选。
       我是后学晚辈,能忝列于多位资深评委之中,想来是主办方为了听取年轻摄影师的意见,而有此设。所以,我也就结合自己参与“TOP20 展”的经历,略谈如下。
       首先说展览。回想第一届“TOP20 展”,最让我感到兴奋与激动的是在浙江美术馆的展览。因为我没想到展览的场地会是在一个省级美术馆,规格会如此之高,场地条件会如此之好。但是最终摄影师的作品呈现却不尽如人意--所有摄影师的作品都是统一输出制作,不论黑白彩色,都是微喷后裱在铝塑板上,一挂了之。没有框子、尺幅、工艺之分,也更谈不到“原作”的概念。但是第二届的展览,我通过现场的图片,看到装裱与制作已经是非常专业与多样化了,不由得心生羡慕。希望第三届会在第二届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展览的整体视觉统筹与编排上能够更专业、更整体。
       摄影这种媒介发展到现在,输出制作后挂在画廊或美术馆的墙上已经不是唯一的最终呈现形式了,现在有不少作品创作之初,预想的最终的呈现媒介就是在网络上,或者是通过各种电子介质展示传播。但是作为大多数摄影师来说,纸质作品的博物馆展出,依然是最被看重的或者说最理想的呈现方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现在的摄影,在形式上的突破依然存在着可能性。比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年举办的“新摄影”展(New Photography)与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去年举办的展览“什么是摄影?”(What is a Photograph?),都是建立在这种可能性之上。但此类的摄影,就更需要摄影师从想法到制作再到呈现,全过程都要把控在创作者手里,对最终的呈现方式,要求也往往更严苛。
       具体到本届“TOP20 展”,如何统筹协调这些不同风格形式的作品,捏合成为一个视觉与感受和谐整体的展览,是值得考虑的。
       第二是关于推荐委员会。我建议推委人选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不仅仅局限在摄影与影像圈内,评论家、策展人等相关学者都可以列入推委人选。推委人选也可适当“新锐”化,刚刚归国的年轻策展人、评论家,往往接触的创作者更贴近“TOP20 展”所要评选的“新锐”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