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我曾参加过这个展览 -- 史旸
发布时间:2015/9/22 作者:史旸 来源:中国摄影报
2011年的上海夏天,燥热和暴雨此消彼长前赴后继,电话响起时我正忙碌着调制5杯不同的酒精类饮料。工作时我通常不接电话,但来电的是一位国内年轻摄影评论人,没有寒暄,劈头盖脸直接问我“最近有没有拍什么新的照片”,还没等我回答就接着说“整理打包一下发来看看”,之后电话里的长句被店内客人的喧哗拆散,依稀只记得“展览”、“推荐”……随即电话挂断。
怀着略微激动的心情,我赶紧整理了其时最新拍摄但尚未全部制作完成的一组作品中的部分照片共16张。在我当时狭隘的概念里,一个无名小辈如果有机会参加展览的话,就要拿一些自己尚保有热情的作品,那个时候我对我的那组照片可以说是倾尽全部精力。而现在看来这也暴露出一个愣头青摄影师对展览以及展览这件事本身对于作品的影响的缺乏经验。因为意想不到的机会就这么不期而至,所以也就从没好好考虑过作品的阐释性文字该怎么写得更合乎逻辑,更没有对照片的展出形式进行深究,展览方案这类专业词汇更是闻所未闻。也许是幸运之神一定要我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作品投递后不久便被通知选中展出。惊讶于我的照片将要挂上浙江美术馆的墙上,我也就诚惶诚恐地在秋高气爽之时赶到了杭州,见到了许多只在微博上悄悄关注翻看过他们照片的摄影师,在实地工作中也学到了些之后陆续展览上能派上用场的技术。如今看来,这4年前的事和心情还依稀记得。
得益于互联网和我居住的城市的文化多样性,我在那次展览之后认识了不少摄影和当代艺术的从业人员,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国内行业发展的状况,因而轻易地就打消了我以后可以靠卖作品过活的痴心妄想。于是就在不久之前,我以观察员的身份再次来到杭州参与到三度登场的TOP20 ·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工作中时,斗胆提出了参展摄影师作品不仅限于这个展览的想法。因为每一次的展览对于初出茅庐又有志于此的摄影师来说都是一个希望,一个获得更多展示和实践价值的机会。当我们已经不去狭隘地把摄影或其他艺术门类划分到阳春白雪的世外桃源里时,我们也同时承认了它们在商业领域里的可持续性。日本每一届的木村伊兵卫奖得主的画册都会大卖,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会对之前评出的优秀摄影师进行跟踪,数年后再对其作品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各大画廊对新晋艺术家的大力包装和推广……其实走下我们嘴上常常挂着的“巨大平台”,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话,“国”字头的身段搭配商业资本的八面玲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