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 陈少华《冷暖人生》

发布时间:2015/10/9

作品:《冷暖人生》

作者: 陈少华

作者自述:

 在浙江金华五里亭,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爱心老人楼小英、张洪斌一生以捡破烂为生,却先后抚养了30多个弃婴。42年前,在金华老火车站售票处厕所旁捡到第一个弃婴张美仙,开始了楼小英、张洪斌收养弃婴的历史。他们用爱心演绎的“五里亭”故事在金华家喻户晓,曾被央视《焦点访谈》誉为“中国希望工程的第一人”。1995年丈夫张洪斌去世之后,楼小英以瘦弱的身躯挑起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生活重担。
       我是最早开始用相机记录这一故事的人,27年来,我持续关注五里亭爱心老人,并一直跟踪拍摄至今,报道从未间断。 五里亭的变迁,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我镜头中留下真实的记录。
       1987年12月,我第一次走进金华市郊金兰古道上四面漏风的五里亭,看到屋内满地捡来的破烂,当时的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关注五里亭,有时会跟随两老和晶晶、菊菊在街头巷尾拍摄他们拾荒。晶晶、菊菊第一次上学及放学后去放羊,美仙补习文化和打工补贴家用,到她们长大工作成家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都用镜头作了记录。“我们破烂都要捡,何况是人呢?”我对两老说过的话至今记忆犹新,老人的爱心一直感动着我,让我一直追踪拍摄这户特殊人家27年来的生活变化,用镜头讲述两个拾荒老人和弃婴的故事,经全国大小媒体报道转载,当地政府先后解决了两位老人和弃婴的户口和住房问题,大多数弃婴被人收养,长期与夫妻俩生活在一起的主要有3人,分别是美仙、晶晶、菊菊。当年收养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美仙、晶晶和菊菊已先后结婚,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和孩子,她们的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83岁高龄的楼小英仍收养了一名弃婴,取名为张麒麟,现张麒麟已上小学二年级。
       我和五里亭的家人也结下深厚的情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会首先打电话给我,我也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如2009年5月4日,菊菊回家看望生病的楼小英途中发生车祸住院,我得知消息后都是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图片见报后,热心市民送来钱物,楼小英住院期间,金华市中医院免除了治疗、住院费用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2年7月,89岁的楼小英积劳成疾,突患尿毒症病倒,在病床前,昔日抚养长大的孩子们又回到了她的身边。社会各界都伸出援手,让老人感到无比欣慰。
       去年,楼小英老人已经91岁高龄。她两年前患尿毒症中晚期住院经过大半年的治疗,出院后每周仍要去医院血透三次,身体也日渐衰弱。2014年8月6日,老人安然离开这个她爱了91年的世界。   

评委评语:

这是一组用耐心和爱心打造的照片!
       有一些感情不需要修辞。比如楼小英、张洪斌夫妇非凡的爱心。两个捡破烂的老人,竟用42年先后抚养了30多个弃婴。这是个奇迹!但我相信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他们的人生没有太多波澜,他们的作为发自内心最质朴的感情——“我们破烂都要捡,何况是人呢?”这样简单的道理就是明证。这世界上有一种人,特别到已经超出了常人的范畴,他们只能冠以“圣”的称号,比如特丽莎修女,比如照片中这位伟大的母亲,尽管她出身那么卑微。
       有一种摄影不需要修辞,比如呈现“真实”的摄影,平铺直叙是最好的叙事语言,任何的技巧与装饰都会显得轻浮且虚伪。我相信作者深知这一点,否则他也不可能用27年的时间持续而诚恳地关注这个专题。我很敬佩那些敢于把摄影的价值交给时间打磨的摄影师,因为他们确切相信时光的力量和真实的纯度,更重要的,他们相信有“永恒”这码事。(孙京涛) 

推荐语:

摄影记者陈少华以27年的坚守,用敏锐的眼光记录“五里亭妈妈”楼小英老人抚养弃婴的故事,让人非常感动。从老人艰苦的生活和后半生的幸福,一直到她安详地走完一生,整组照片体现了好人有好报这一主题。(摄影家 卢广)

42年的岁月沧海桑田,“五里亭”依旧在重复着的爱的故事,让人感动之余,也让人心酸。

童年的晶晶、菊菊和方方,拼凑成的小车陪他们走过了艰辛而温馨的童年。

张洪斌、楼小英及他们收养的弃婴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张洪斌,楼小英夫妇和五个孤儿的第一张合影。

两老捡回来的旧衣物堆满凉亭各个角落,经过挑选清洗后就可以穿了。

楼小英带着菊菊在市区青年路拾荒。

晶晶(前排左二)和菊菊(前排左三)在五星小学,她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

每天拾荒回来,张洪斌帮楼小英带小孩子。

 全家福。两位老人,亲生和领养的孩子一起生活在比两位老人更老的房子里。

陪着楼大娘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顶梁柱张老汉走了,从此楼小英和孩子们相依为命。

随着金华铁路新客站破土动工,政府出资十多万元为五里亭建了一幢新房,从此二老终于离开住了20多年的五里亭搬到东关村。

张洪斌去世之后,楼小英以瘦弱的身躯挑起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生活重担。

75岁高龄的楼小英,身体还算硬朗,每天为儿女们烧饭做菜,还养了一头猪,有空依然到附近捡破烂以贴补家用……

过年了,回去看看老人家!逢年过节,美仙、晶晶、菊菊经常回去看望养育她们的妈妈。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丫头如今也成家了。2000年,张美仙结婚时给楼小英敬酒。

“五里亭”七岁男孩张麒麟喜入学。

楼小英住院后,社会各届伸出援助之手,昔日抚养长大的孩子们又回到了她的身边。让老人感到无比欣慰。

2009年清明节,婚后在南京创业的晶晶首次回五里亭,给父亲上坟。见母亲病得挺重,责备自己不该走得那么远。

2006年从医院门口垃圾箱里捡来的小麒麟与楼小英特别亲。

麒麟和晶晶的女儿为老人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