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 陈文《三峡原乡:百万移民22年瞬间记忆》

发布时间:2015/10/9

作品:《三峡原乡:百万移民22年瞬间记忆》

作者:陈文

作者自述:

1993年开始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分期进行,直至2010年9月,共计搬迁移民139.76万人。当三峡大坝地标式地横亘在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的历史版图中,海拔175米的长江水位已经跃过高岗山峦,吞下城池田地,淹没了长江上游20个县市区行政地,构成了中国式新地形景观:高峡平湖。
       三峡移民背井离乡,很多外迁异地。他们告别的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有自古持今的乡土文化,人文背景。迁移,对于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来讲,就是一轮骨肉亲情的大撕裂,一道生存环境的大改变,一场突如其来的命运大转折!
       “故园八千里”,风云已过数十年。移民在现实生活中的非志愿迁徙、流动、择址、新居,环境、形势均迫使这个群体必须先谋生存,后续发展。人生漫漫路,他乡何处寻?移民的社会身份发生了确实的扭变:对于故乡来讲,他们成为流动外地的过客;对于迁入地来讲,他们却又是异乡人。我看见,他们的焦虑,他们的孤愁,更难忘记他们一颗颗灼烫、跳跃、新进的内心。
       我零距离地目睹了这一场撼天动地的人类历史大迁徙。我分别用胶片与数码相机定格了三峡移民这22年间(1993年-2015年)的系列事实瞬间。在我对三峡移民的纪实性拍摄中——人物是移民,是百姓!主题是情怀,是命运!
       我用影像描摹着三峡移民。搬迁、离别,蓄水、建设,新城、生活,它们组成了块状结构的影像群。我持续跟踪记录着他们的变迁、发展,全力通过细密而又庄肃的影像来观照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当代社会族群现象。民间姿态,微观视角,细小叙事,我主张客观冷静地阐释这一全世界都予以瞩望的中国国家行动。
       “纵然物换星移、时光流逝,这沉甸甸的影像都如一个个抹不去的标志,让我们想起三峡移民的付出,并关注那些让他们做出如此重大牺牲的美好诺言是否兑现。”我希冀,这些图像记载的不仅仅是他们在峡江中过往的人生事实,而且是一帧帧能够寓予移民们舒心与温暖的原乡记忆。它们是映照移民别样人生的图像切片,更是一张张有声的凭证,它叙述着谁是三峡的主人,谁又怀揣着峡江的涛声与峰林的云朵告别乡土,却深深地在心里头埋藏着故园的根!

评委评语: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与生俱来,“故土难离”,始终是千百年来民间百姓的深厚积淀。
       《三峡原乡:百万移民22年瞬间记忆》以影像记录了这场世人瞩目、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此浩大的三峡大移民工程。22年的时间跨度是作品感动人心的重要元素,这在摄影纪实的领域里也是极为难得的案例。作者零距离地、从胶片到数码、持续不懈的影像追踪,记述了移民们在这场人类自创造文明以来,最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的大迁徙中的难忘瞬间,为历史留下了一部饱含人文情怀的影像档案。(于德水)

 

原貌三峡恍如隔世。这一年,三峡工程开始启动移民。一年一度的冬季枯水位,长江与大宁河的交汇处有大面积的河滩。10余年后,三峡二期蓄水淹没至此,它永远地没入江底……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口,1993年2月。 

光绪十四年培育修建而成的火神庙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市井繁荣是三峡老城镇的缩影。2003年6月,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到海拔135米,这条老街悄然拆除,如今没于水波之中。重庆市巫山县老城,1993年2月。

这里位于重庆的最东段,是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三峡工程开建初期,峡江里还有许多穷僻的小山村。孩子们在溪流边自由活动,对工程毫无所知。重庆市巫山县平河乡,1998年5月。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到海拔135米,居于这条水位线以下的移民必须率先提前迁移。重庆巫山县大溪乡,2003年6月。

纵然面临着清库拆迁的命运,这个古镇的移民们从这座即将爆破拆除的大桥上走过,依然过着平静生活。重庆云阳县云安镇,2003年5月。

这一年6月,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就要到来。三峡沿江城镇大规模拆迁。搬家的移民脚步匆匆……重庆巫山县,2003年2月。

一路风尘,移民们扶老携幼下船上岸,再转火车前往广东建设新的家园。湖北宜昌市五码头,2002年8月。

三峡移民分批外迁。乘船离别家乡的小移民们依偎在船舷上,陌生而迷茫。当月,最后一批外迁移民自重庆乘专列抵达江西,历时五年的大规模三峡外迁移民安置工作也告一段落。湖北宜昌市九码头,2004年8月。

 三峡移民大规模乘船出三峡。清晨,移民列队下船。三代人集体外迁,这在漫长的移民旅途中随处可见。湖北宜昌市九码头,2002年8月。

 移民家庭正在离船登上火车,就要前往广东。据统计,截至2010年,广东省安置三峡库区移民9000多人。湖北宜昌市,2002年8月。

海拔135米的水位淹掉了移民城中原来的商业街,这个招牌仍然伫立着,但物是境非。湖北秭归县归州镇,2003年6月。

 三峡水位已经到达海拔139米,老城路边上的水位标志牌告示着下一轮的蓄水高度。曾经的高楼已被拆除,仅剩下这片苍凉的废墟,正对着著名的巫峡口。重庆巫山县,2005年2月。

 站在这里远眺,高楼林立的新城仿佛骑在老城的废墟之上。就地后靠的三峡移民陆续住进新房。重庆巫山县,2005年2月。

新县城里,正在全力兴建的移民小区外,传统的理发铺营业着。移民们努力地适应着搬迁后的新生活。重庆巫山县,2008年2月。

时值腊月,巫峡口的山村,挂在树上的鱼头,象征着年年有“鱼”。安定、富足,是三峡移民根系故土永远的怀想。重庆巫山县高塘村,2004年2月。

2010年9月,三峡工程三期蓄水成功蓄至156米,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三峡工程共分四期蓄水,海拔175米的最终蓄水高度是移民们纷纷谈论的话题。重庆丰都县,2006年10月。

三峡四期蓄水进入倒计时,清库工作即将结束。旧城基本被夷平,居民们正忙于搬迁。重庆开县,2008年5月。

拆迁的工地上搭着一些临时工棚,专供照看材料的移民日夜居住。库区拆迁过程中不少建材可以回收变卖。他们是三峡古老的旧城里最后的守望者……重庆开县,2008年6月。

三峡工程四期蓄水前夕,移民往来于旧城街道上,该舍弃的要舍弃,该留下的要留下……他们的命运因蓄水搬迁而急剧改变。唯有生活,必须向前……重庆开县,2008年6月。

这里是长江入川的咽喉要道,一名青年在峡江客轮甲板上跳起来回望蓄水后的长江三峡。移民过往,山川巨变。三峡的原住民远离故土,重新打拼建立新的家园。湖北巴东县官渡口,2008年4月。

水路,仍然是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在三峡蓄水后最重要的交通线。截至此时,重庆库区175米水位线下移民搬迁和清库全面完成,三峡共计移民125.5万人。重庆巫山县大溪乡,2008年2月。

 移民百姓在三峡大坝周围摆起了旅游服务摊点,这成为他们创收、增收的有效途径。三峡旅游业在整个库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北秭归县凤凰山,2007年11月。

三峡坝区工地上,工人们在勤勉地劳作。三峡工程持续十多年的建设,吸纳了周边移民从事劳务,解决了部分移民的就业与生计。湖北宜昌市夷陵区,2006年5月。

 三峡大坝附近的移民在旅游景区担任演艺节目的群众演员,可增加不少收入。白天,他们依然在田地里劳动,到了夜晚演出开始,她们就接连登场。湖北宜昌市三斗坪,2006年5月。

打工经济是三峡移民重要的经济路径,库区上下常见各种以体力营生的移民。重庆巫山县大溪乡,2009年1月。

移民许光珍在柑橘田里展示当地的特产——桃叶橙,他们都期待着这些物产能卖个好价钱。柑橘几乎是三峡库区最普及的经济林木,若年产万斤,则年收万元。湖北秭归县,2014年11月。

林特产业在三峡蓄水后成为移民经济重要的支撑点。这些物质运往城镇流通。水运码头因而成为重要的经济传输枢纽。重庆巫山县,2008年1月。

移民偶然发现长江支流——黛溪河里居然生长了大量银鱼,他们打捞、晒干,再卖给外地来的贩子,一个月竟能挣上千元,真是高兴!重庆巫山县大溪乡,2015年6月。

汽渡正在驶向长江北岸,这一排接亲的婚车格外气派!三峡蓄水后,像城里人一样讲究婚礼质量的库区移民骤然增多了起来。湖北秭归县西陵峡口,2013年11月。

著名的三峡移民重镇——大昌整体复建于大宁河左岸的台地上,南门那棵百余年历史的黄桷树依然虬劲地生长着。大坝首轮蓄水后才出生的孩子们憧憬着三峡巨变后广阔的未来……重庆巫山县,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