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 刘飞越《留守的童年》

发布时间:2015/10/9

作品:《留守的童年》

作者:刘飞越

作者自述:

 我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数据指出:这其中34%的孩子有自杀倾向,9%曾经实施过,70%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孩子几年后,将成为新一代的务工者,独自或随父母进城,成为我们的邻居、同事、同学……问题如此严重,我将用镜头怎样真实、得当的表现这一群体呢?2015年的3月,带着这个问题我踏上了去往西部乡村的路。
       2015年6月10日,贵州毕节四兄妹集体自杀惨剧,让留守儿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中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评委评语:

哭泣而无助的脸、山间孤寂的背影、因发烧裹着被子的孩子和墙上爸妈的婚纱照……刘飞越这组以传统摄影专题形式拍摄的照片虽然稍嫌平面化,但仍然尖锐而沉重地指出了“留守儿童”问题。这意味着该问题会在两个方向上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作为乡村未来的主人,这些人会赋予乡村怎样的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些可能进城的“农民工”,又会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文明?
       人,才是乡土中国的主宰,人的精神性决定着中国的精神性。贫瘠的土地无法带来丰收,缺乏爱与温情浸淫的人性同样无力担当现代文明。但愿这样的照片不要仅仅成为视觉的景观,在心灵面前一掠而过。(孙京涛)

推荐语:

 这组图片是自由摄影师刘飞越为一个公益活动拍摄的《留守儿童》大专题中一部分。他从2015年2月开始案头工作,3月出发到甘肃陇南拍摄,拍了20天。回到北京,看图分析、调整,休息20多天。4月份又到陇南拍摄20天。
       在这组图片中,刘飞越更多地拍摄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画面很克制,整组作品显得冷静。他说“做纪实摄影,就是想记录现实、反映现实;拍摄留守儿童时我不那么注重光感和瞬间,就想静静地把他们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
       6月22日,这组作品在四大门户网站同时发表。暑假期间,刘飞越又把洗好的照片送给孩子们,同时也拍摄了留守儿童的暑假。开学又去了15天,拍摄了不想上学的留守儿童。
刘飞越作品中的一个小姑娘9月之前要来北京与姑姑生活了,刘飞越打算长期跟踪拍摄。“拍留守儿童是一道大题,我打算一直做下去。”刘飞越说。(搜狐网图片总监 赵跃生)


       刘飞越拍摄的留守儿童这组作品特别“耐看“,观者不看任何文字说明,也可以在他的图片中获取大量信息,同时,摄影师娴熟的光影把控和空间取舍都使得这组摄影作品格外的耐人寻味。
       刘飞越用一种白描的影像语言,不事雕饰,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把观者带入到一个需要关注的焦点上:中国农村6100万留守儿童被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在了乡村,他们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 吹泡泡的孩子,走在上学路上独自玩着树枝的孩子,依偎在奶奶怀里写作业的孩子,发烧裹着棉被的孩子,自己做饭的孩子,趴在炕上玩手机的孩子们……每一张照片都好像是要提出问题,但又好像是回答问题。(新浪网助理总编辑、图片总监 严志刚)

甘肃陇南的一个村子里,5岁的乐乐独自一人放学回家,她的母亲在洪水中去世,父亲在北京打工。在全国的农村,像乐乐一样的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占儿童总数的比例超过20%。

2015年6月10日,贵州四兄妹集体服毒身亡事件的发生,再一次让“留守儿童”这一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村头一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矮墙边,两位老人各自照看自己的孙子,其中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卡通人物“光头强”形象的玩具。孩子的父母都去新疆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家里的小孩常年由祖辈照看,看动画片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

6岁的丹丹上学前班,今天生病了没有去上学,她的父母在丹丹一岁的时候就出去了,目前在北京的一家饭店打工。父母2015年春节没有回家过年,丹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想他们的时候,丹丹就看看他们挂在墙上的结婚照。

祥祥和圆圆是双胞胎兄弟,上学前班,早年父母都在北京打工,现在父母都不在身边,由70岁的奶奶照看他俩和3岁的弟弟。

2015年4月15日,甘肃陇南。磊磊和丽丽跟爷爷一起吃晚饭,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姐弟俩已经习惯了和爷爷奶奶一起的生活。磊磊今年4岁,爸爸妈妈都在北京打工,他和5岁的姐姐丽丽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磊磊还没上学,在家里由奶奶专门照看,爷爷则专门负责陪丽丽上学前班。

学校附近的乡村诊所,每天都挤满了生病的孩子。“这里的孩子感冒了就要输液,吃药基本不管用”,年轻的乡村医生无奈地说。留守儿童心理危险系数从中国的东部到西部明显上升,其中西北部最为严重。另外,女孩比男孩更需心理关注。

一位小孩坐在手推车上玩耍,他的爷爷和奶奶在装牛粪,准备给耕地施肥。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

中午,明明自己做饭吃,他几乎每天都吃炒洋芋。12岁的明明上4年级,已经独自生活3年,自己照顾自己。他的母亲在天津电动自行车厂打工,过年的时候回来。他头上戴的熊猫帽子,是母亲给他的礼物。

四岁的玲玲还没有上学,爸爸妈妈都出门打工了,一年回来一次。她现在和60岁的奶奶、还有上小学四年级的哥哥一起生活。这天,她在一座老房子旁边独自玩耍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疼得流下了眼泪,却因为找不到爸妈,只好呆呆地站着。

夜幕降临,在村子的河边,一个男孩把另一个男孩用草绳绑起来。这是孩子们的日常游戏。他们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见一次。

晚上8点,住宿的孩子们躺着被窝里玩手机,斌斌从兜里掏出一包方便面调料当宵夜吃。他们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相聚。这几个稍大些的孩子,自己独立生活,没有大人看管。

夜晚,安静下了,祥祥的奶奶在屋外和自己的女儿通电话。屋子里的弟兄三个已经上炕,准备睡觉。他们天一黑就基本睡觉了,为了省电尽量不开电灯。祖孙四人常年在这个五六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生活。

丽丽吃完晚饭后,一个人在炕上玩,她用纸叠了两个方包贴在眼前。爷爷把馒头切碎炒熟,就是一家人的晚饭,烧火用的是爷爷从山上砍来的柴禾。炕边的墙上,贴着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和十大元帅的年画。

下午,村里的小学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收拾课本准备回家。乡里有两所小学,加起来差不多有500名学生。这些学生的父母超过90%都在外地打工。这个乡的总人口接近7000人,其中劳动力3000多人,外出打工的收入占了当地居民收入的大半。

2015年3月18日,甘肃陇南。12岁的娟娟在学校附近租住的房子里点燃炉火烧水,准备给自己和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做晚饭。她的父母在北京打工,2014年4月份回家一次,2015年春节也没回家。

在灯光下吹泡泡的女孩,她和哥哥弟弟由奶奶照看,她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见一次。

学校的学前班教室里,一位老人哄着孙女上课,这个班级每天都有七八个老人和孙女、孙子一同坐在教室里上课。

3岁的磊磊趴在窗台上吃晚饭,他是丽丽的弟弟,每天爷爷要送姐姐上学前班,他就在奶奶的照顾下生活。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称,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同时,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

下午放学,几个学生被老师留下背英语单词,他们拿着课本相互背诵。这几位学生的父母每年都去外地打工,一年回家一次。

10岁的辉辉上三年级,父亲陪着他写作业,墙上贴的字是去年快一年没见父母了想父母的时候写的,他的爸爸后天就要去新疆打工了,他坐在孩子的旁边想多陪下儿子,后天出门只有过年才回来。通过阅读、适当地玩耍、适当的作业量、保证陪伴等方式,可以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不到2岁的欢欢常年由二叔抚养,这天的下午,二叔护着刚学会走路的欢欢过门前的独木桥。欢欢的母亲就是在这条河下的暴雨洪水中不幸去世的,所以每次过这个独木桥都格外小心。

黄家的全家福,这三个孩子由老人和残疾的二叔抚养。孩子的爸爸在北京打工,一个月赚2500元,一家5口靠政府低保度日。孩子33岁的二叔已经直不起腰15年,他渴望挺直腰杆生活。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孩子们的爷爷对这里总结出这么一句话,“山清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

2015年3月27日,甘肃陇南。周末,上初一的女生翻越一座大山,徒步近3小时回家。她在学校住,每周末回家一次,她是个孤儿,和爷爷一起生活。

2015年4月18日,甘肃陇南。傍晚,三位小女孩手里拿着刚从树上折下来的梨花闻花香。他们的父母过完年就去新疆打工,做春节种棉花、秋季摘棉花的工作,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回来。

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在村头向远处观望,孩子的父母都去新疆打工,一年只回家一次。孩子与爷爷常年为伴。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况都明显差于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专家呼吁,如果实在要去打工,请把妈妈留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