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 阎天际《漓江源头》
发布时间:2015/10/10
作品:《漓江源头》
作者:阎天际
作者自述: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漓江源头。漓江,桂林的母亲河,以其风景秀丽而闻名于世,其源于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山之秀”的海拔2142.5米的华南之巅——猫儿山。这里,方圆460多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和茫茫竹海,曾将美军一架二战时期坠毁于此的轰炸机整整隐藏了4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81年前的湘江战役之后,从被称为“老山界”的此地经过,留下的“红色印记”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漓江源头的神奇,还来自山间的梯田,来自像星星般散落其间的村庄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这里,是桂林市所辖的兴安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华江瑶族乡。深厚的瑶族文化,为这里的历史留下了斑斓的色彩,16000多人民,正用勤劳和智慧建设家园,保护漓江,抒写历史。
这里,两座大型漓江补水工程——川江水库和在建的斧子口水库,正在诉说着发生的变迁……
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发我的拍摄欲望。于是,从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我走进大山,走进瑶乡,走进即将被淹没的水库移民村,来到老百姓的家中、田间、地头,真诚地与他们交谈、聊天,兴奋地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真实生活,融入他们那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日子。
离开城市的喧闹和五颜六色,在绿色的大山里,在田间的小路上,我呼吸到真正的新鲜空气,感受到从未有的放松与超脱,寻求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有时,也感到孤独,然而,更多的却是快乐。华江人那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分享着他们越来越好的生活变化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也领悟到了他们在创业中的艰辛与憧憬……
两年多的时间,我数十次来到华江乡,走过华江的九个村委和近百个村村寨寨,多次参加乡、村的活动,接触了无数的男女老幼、干部群众。于是,就有了早晚在崎岖的山路中跋涉的体验,有了曾住在老乡家中,晚上仰望繁星满天的惊叹;有了记录漓江源头百姓多彩的生活和不断变化家园的照片;有了在桂林、南宁、济南的展览;有了漓江源头至今仍打电话请我去做客的朋友。我时时回味拍摄漓江源头的那些日子,打算着再去那里继续拍摄。而那些看似平淡生活的记录,却像山中盛开的山花和鲜嫩的小草,像森林中一缕阳光和一片绿叶,虽然渺小,却显示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永远留在我的心头。
评委评语:
《漓江源头》是作者对华南之巅——猫儿山地区原始生态里的原住民华江瑶族所进行的影像考察,作者对该题材的关注是将其置于时下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来体现对象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绿色的大山、山间的梯田、田间的小路,星星般散落其间的村庄、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还有瑶族醇厚的历史文化,为这里所留下斑斓、神秘的色彩,都令人感到了其世外桃源般的吸引力。作者数十次走进它,踏遍了华江近百个村村寨寨。在人们的家中、田间、地头,体会或融入那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在已经和正在发生变迁的背景之下,面对着即将被淹没的移民村,人们的忧虑与疑问也随之产生了……。
这组专题的逻辑关系不完整,削弱了作品表现的整体性。作者长期、持续地保持对题材的关注,是深化和完善专题表现的保证。相信在继续的拍摄中会有更深入的开掘。(于德水)
2010年7月20日,潘家寨。一位村民在家吃午饭。潘家寨是猫儿山下最北边的村子,再往北走,就进入大山深处了。
2010年9月1日,华江小学,开学第一天。学生们在教室里。
2010年9月1日,华江小学,开学第一天。课间,学生们在操场玩耍。久违了,我的操场!
2010年10月6日,华江乡老街,一家理发店。该店是从理发师的父亲手中传来,已有50多年历史。
2011年4月1日,一位妇女走在华江老街上。
2010年10月1日,华江乡文化站图书室内,一位准备参加晚上演出的妈妈为自己的宝宝拍照。
2010年10月1日,为庆祝国庆61周年,华江乡当晚在广场举办文艺晚会,竹山脚演出队的队员们正在化妆。
2010年10月13日,黑洞江村,婚礼的午宴上,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正为客人快速地上菜。
2010年12月1日,盘路底村,村民蒋军和母亲在家门前。1996年9月,蒋军与同村潘奇斌共同发现了45年前二战时期坠毁于猫儿山的美军一架轰炸机残骸,在当时成为一条重大新闻。蒋军现在家务农,潘奇斌现在美国。
2011年3月7日,凤凰寨。54岁的村民尹老汉在为自己的三儿子盖房子。他说:“我盖房不请工匠,完全靠自己完成。 老大、老二都盖好房子了。”
2011年3月7日,阿叉田村。几位瑶族妇女在家里。她们相约晚上在一起排练节目,明天参加村委组织的演出。
2011年3月21日,华江中心小学校高寨教学点。一个只有两位老师和17位学生的小学校。这里只收1—3年级的学生,4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到十几公里外的华江小学上学了。小小的教学点,曾有两位在此工作过的老师已成为处级领导干部了。
2011年3月21日,盘路底村。一家农户的院子里,一位妇女正在将竹子装上汽车运往加工厂。竹子的生产和加工已成为华江乡的重要产业。
2011年5月6日,梦山村一位村民家。三只白狗前来欢迎。很快,它们就把我当成了主人。
2011年5月6日,毛岭脚村,兴安县派出的因水库淹没调处征田征地矛盾小河工作队队长正在与村民进行调解。几个月来,工作队深入农户,调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
2012年7月25日,村民从川江水库淹没区骑摩托驶出。
2011年5月6日,稻丰田村前,竹林连绵,一辆班车在清晨的雾霭中缓缓驶过。这里即将成为川江水库的库底,因而,这条路几年来没有必要再拓宽修整了。
2011年3月8日,锐炜村委为庆祝三八妇女节,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节目,引来众多妇女观看。从一个村,可看出当地丰富的文化生活。
2010年12月30日,华江乡广场,斧子口水库配套(公路)工程开工仪式在这里举行。礼仪小姐在会前排练。市、县、乡领导和施工单位代表等出席了开工仪式。
2011年4月2日,清明节第二天,华江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华江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进行宣誓。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这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011年3月21日,塘坊边村。61岁的邓老汉在田里放牛。他曾当过生产队干部,现已是儿孙满堂了。
2011年1月25日,华江乡广场上,正在看演出的观众。当日,桂林市杂技团按市里“三下乡”的要求,在华江演出了一台精彩的节目。
2010年6月12日,杨雀村,农民在插秧。猫儿山海拔高,气候凉爽,比起同纬度的低海拔农村,插秧稍晚些。
2010年9月30日,杨田林村,正在用半机械的打稻机收稻子的一家人。这种打稻机较适合在较陡的梯田里使用。
2010年9月30日,高田村,一位村民在自己承包的地里割牛草。这种似甘蔗的植物,是专门种来喂牛的。
2010年12月30日,升坪村,村老协为庆祝元旦,为十对老人举行隆重的金婚典礼,并演出了文艺节目。十对老人中最小的76岁,最大的100岁。
2010年7月15日,东田冲村,一位老大爷正吃午饭,放暑假在外玩耍的孙子回来,抓起碗里的菜就往嘴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