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 阎新法《皇陵•百姓》
发布时间:2015/10/10
作品:《皇陵·百姓》
作者:阎新法
作者自述:
站在邙山之巅,放眼四野,嵩山逶迤,黄河苍茫,岚烟蒸腾,翠色蓊郁,气象万千。
大地如此厚德载物。
在河南省巩义市西南的黄土台地上,大宋朝七代帝王以及他们的后宫嫔妃、宠臣爱将皆葬于此。座座皇陵兀自耸起,连绵不绝近30平方公里,挟裹着那风云变幻的历史,牵魂荡目于千年的风雨中。
北宋初始,生机勃发,呈云霞散羽之象。宋太祖赵匡胤即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营建身后之事。
北宋王朝历167年,有九帝。除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所获,囚死漠外,其余七帝皆葬于具有“五音姓利”的茔域之内。因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也迁葬于此,俗称七帝八陵。从宋初到北宋灭亡,皇陵营建长达163年。陵区庄严肃穆,驻守有僧尼和首领部队,是皇家禁地,百姓不得涉足其间。
弹指千年,天上人间。如今的北宋皇陵已融入到田园村落之中,就像一棵树一湾水,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临陵而居,种植树木,收获庄稼。穿行于陵间阡陌小路,忙碌着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凡间大事。
皇陵巍峨,尽洗铅华,它像宽厚沉静的老者,注视着人间的春夏秋冬四季轮换。
评委评语:
《皇陵·百姓》系列以周正的画面,通过对生活于北宋皇陵区域的河南农民的日常的呈现,将一种朴实的乡土气息与悠久的历史气息一并送到我们眼前。宋朝皇陵石雕所具有的厚实古风,与百姓所散发的质朴气息,经过阎新法的蓄意视觉联系,让我们惊觉其间似有一脉相承之感。而始终横贯各画面的地平线,在传送某种平稳的同时也展示了某种沉闷与重负。人(当代)与雕像(古代),互为背景,也提示两者之间无法摆脱的渊源与关系。阎新法在此所要展示的,或许正是由这样的历史风土所培育的人,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姿态。(顾铮)
推荐语: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乡土摄影是这里的传统。70年代老一辈摄影家王世龙号称“山药蛋”派,带领一批年轻摄影家拍摄农村题材的乡土作品。闫新法就是那个时期的乡土摄影骨干之一。
80年代,随着新一代乡土纪实摄影家的崛起,河南乡土摄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他们渐渐脱离意识形态化的宣传模式,更加关注农村、农民的自然生存状态和生活本身。同时在拍摄方式上开始长期系统的关注一个地域和一个人群的社会人文生态,并且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的沿革,逐渐形成系统化、个性化影像语言态式。这一转折反映出社会变革中摄影观念的变化,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河南乡土摄影。
闫新法是当代河南乡土文化摄影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中原大地的乡土之中。他信奉“万物皆源自土地”。一个从他挚爱的土地中走出来的人平静而温情的关照着他的父老乡亲同时也不断地在映照着自己,闫新法把他的“根脉”深深地浸淫在这块黄天厚土之中。
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基是农民文化,农民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体现者。闫新法的乡土摄影作品,是对中原历史文化的印证与体味。镜头里的“农村”和“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他的中原文化的“生活碑刻”。(摄影家 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