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 张勇《打锣鼓草的传人》

发布时间:2015/10/10

作品:《打锣鼓草的传人》

作者:张勇

作者自述:

“薅草锣鼓”,又叫“打锣鼓草”,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劳动艺术形式。四川东部宣汉县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形成了换工互助、结伴成群的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边打边唱。既可驱赶猴群、野猪等糟蹋庄稼的野兽,又可提高劳动效率,还可活跃气氛减轻疲劳。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的打唱者称“歌牌子”或“歌头”,现编现唱,堪称能人,鼓声时轻时重,阴阳有致。锣鼓热烈响亮,歌者慷慨激昂,劳动群众的和声波澜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原生态韵味悠长,它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更是土家山民世代守望的精神家园。2008年,《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

评委评语:

作品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川东薅草锣鼓为表现题材,记述了巴蜀地区土家族人,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所葆有的别样生活风情。这种融入生活、农事的锣鼓、说唱和歌舞文化习俗,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折射出巴文化的神秘色彩。
       此类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正在迅速地消失。正因如此,便更加显示出具有记录功能的纪实摄影所体现出的意义,以及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作者在拍摄中注意到了对对象表现内容的完整性,画面形式和影调的控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功力。整个专题却因了作者对现场对象的干预,而令表现力打了折扣。(于德水)

大山里的土家人,薅草就要打锣鼓是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

龙泉土家族薅草锣鼓歌牌子梅述发、梅可荣父子打唱薅草锣鼓。

76岁的黄敬道老人铜匠生涯50年,为锣鼓匠们定制了多少铜锣,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歌郞袁诗安工余找踩鼓匠(制作鼓的师傅)修鼓,请他打薅草锣鼓的电话又来了。

在上坡的路上,歌牌子梅可荣正在默念歌词。

锣匠鼓匠,一幅搭档,一阴一阳,彼此逗乐。

加马锣的三人,打唱薅草锣鼓。

四人打唱或者两组同台打唱,是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独有的特色。

歌头一曲荤段子给田地间薅草的人们带来了欢乐。

薅草的间歇。小孩为歌郞送来凉水解渴。

大山里的铁索桥是歌郞和薅草人们的必经之道。

薅完草,歌郞是主人家唯一款待的客人。

薅草锣鼓的道具同样是山里孩子渴望得到的玩具。

土家山寨里鼓闲人乐的秋天。

记录鼓谱是歌郞必备的功课。

104岁的老歌牌子黄长兴向徒弟彭千学传艺。

吴正菊老人将多年收藏的薅草锣鼓经典歌词唱本传给女儿。

歌郞袁诗安收徒传艺,从娃娃抓起。

75岁的吴正菊老人广收门徒,办起了薅草锣鼓传习班。

薅草锣鼓是土家山民世代守望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