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2015“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插图摄影方向入展作品《霾高的》- 骆善新

发布时间:2016/1/6

作品:《霾高的》

作者:骆善新                                                   

作者自述:

雾霾已经成为一种“叙事”。

雾霾袭击着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就连海拔3600多米的西藏拉萨都不能幸免,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安全。2013年12月14日,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研究员等专家在国际医学界最权威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健康影响》,文章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

而最为可怕的是,你无法逃离雾霾,除非你不用呼吸。当我们在茫然不觉中继续生活的时候,雾霾早已在生命之树中播下了灰暗的种子。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说法,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比‘非典’还严重”,“目前人类死因中八成是慢性病,空气污染几乎与所有慢性病发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不能不呼吸空气,雾霾人人受害,无法躲避。”

民众,则惟有靠戴口罩自保,大街上重现“非典”时期的奇异场景。但跟当年一度流行的“口罩美学”不同,重返中国街头的口罩,失去了当年展示各种纹饰图案的乐趣。鉴于款式向带滤嘴的防毒面具靠拢,雾霾口罩呈现出轻度狰狞化的特点。“口罩美学”就此转向了“口罩丑学”,仿佛是一种严厉的视觉警告,悬浮于梦魇般的工业迷雾之中,为互联网平台提供细小到2.5微米的负面主题。

我不是想通过这组照片来夸大雾霾的危害,只想用它们来警醒每一个人: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带上防毒面具,当人之性灵终被雾霾笼罩,除了那千篇一律的狞厉造型,我们还如何看得见人之为人的丰富多彩?

想起加缪在《鼠疫》一书中所宣称的:“这没有爱情的世界就好像是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但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人们将对监狱、工作、勇气之类的东西感到厌倦,而去寻找当年的伊人,昔日的柔情。”

My God!戴着防毒面具,我可如何去找那昔日的柔情?

拍摄技法说明:本组照片用诺基亚Lumia 1020手机拍摄,采用了4100万高像素画质,是我对手机摄影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后期用了黑白胶片滤镜和曲线、色阶等调整,使画面具有了一种雾霾的灰暗调子,更能凸显主题。整体的画面呈现和画质大大超出我对手机这个介质的想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手机绝对不是一般玩玩的拍摄,而是完全可以满足专业人士的拍摄需求。

评委评语:

霾,国人心领神会又无可奈何,因为它早已超出呼吸道的范畴,成为一个交织着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意味的公共命题。骆善新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未来的景象;也是我们心中正在恐惧着的恶梦:是否有一天,我们真的就要如此生活?他以虚拟和扮演的方式,营造出如此真切的日常片断——我们的隐忧越深,他的虚拟就越真。不能不说,骆善新巧妙地利用了我们对霾的深层次心理反应,而不仅仅是本能的生理反应。而这,正好又是这组作品希望达到的触动。作为插图摄影,视觉阐释直接明了,富于意味,是为佳作。(李楠)

推荐语:

望一眼窗外,突然发现看不到蓝天、白云,天地间一片灰色的景象,连对面的楼房也只有朦胧的轮廓。这样的天气越来越频繁,雾霾正无声无息地笼罩着我们的城市,成为大众无法躲避的一种“叙事”。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虚拟手法,来夸大雾霾的危害,让人们警觉。也借此表现形式来警醒每一个人: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带上防毒面具,当人之性灵终被雾霾笼罩,除了那千篇一律的狞厉造型,我们还如何看得见人之间的丰富多彩?我们要的是清新的空气,要的是健康的体魄,请不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而换来所谓的美好生活。作为手机摄影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作品《霾高的》以小见大,立意深刻,耐人寻味。这便是我要推荐这组作品的理由。(裘志伟)


带着防毒面具扮圣诞老人的老外。


带着防毒面具打太极拳的人。


带着防毒面具的孕妇。


带着防毒面具读书的高中学生。


带着防毒面具开跑车的女子。


带着防毒面具挑担的农民。


带着防毒面具演奏古筝的人。


带着防毒面具游乐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