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创意摄影的历史、界定和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6-02-02  作者:曾璜  来源:中国摄影报

 “伯奇杯”经过了五年的发展,立住了,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上。如何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创意摄影”是怎么来的?1992年,中国的新闻摄影界还在争论“摆拍非摆拍”、“打灯不打灯”这样的问题,我希望通过介绍美国新闻摄影比赛POY的分类,特别引入像“feature(特写)、picture story(图片故事)、portfolia(代表作品集)等等中国摄影记者不了解的状况,来丰富中国的新闻摄影体系。其中对“illustration 这个类别该怎么翻译,很头疼,最后一哆嗦就译成了“插图摄影”。而“插图摄影”这种形态也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报刊的兴起而普及繁荣开来,被大量地使用,一直到2005年,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的年度新闻摄影评选才专门设立了“插图摄影”类别,在中国新闻摄影理论构建中为这类照片设置了户口。

现在,“伯奇杯”有大沥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能意识到这种摄影形态的重要性,力推这样的摄影,是非常好的事,是中国摄影理论框架构建的进步。现在,我们应该坐下来,将“创意摄影”在文字上准确地表述出来,而且通过“伯奇杯”画册、图录将其界定下来,传播出去,让所有人谈创意摄影时,与“伯奇杯”产生关联,这就是最大的成就。

目前,“伯奇杯”为创意摄影设立了三个专业方向是不够的,广告创意、插图摄影指向都很明确,没问题。综合创意的界定不够清晰,应该选用比较准确的名称,我个人认为还可以细分。我们要在“伯奇杯”的基础框架下,把创意摄影细分。

   国外重要赛事,有成熟的模块可以借鉴。10年前我开始批评“荷赛,不是说它不好,是说它的局限性。美国的摄影比赛,如POYI和NPPA都可以借鉴。这两个比赛不仅包括“荷赛”的分类,还加上了创意摄影等各种各样的类别,媒体上所用的摄影形态,它们都有,分类多达三四十个。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它们现成的分类,来丰富“伯奇杯”的门类,构建中国传播摄影的新体系。

创意摄影在170年中国摄影发展的历史上大概是什么位置?我可能说得不准确,谈些感悟。五年前我们开始做这“伯奇杯”,但邹伯奇是中国摄影第一人,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怎么样把2010年以后所做的工作,跟2010年以前的摄影史产生关联。如果把这接起来后,“伯奇杯”,还有从“伯奇杯”衍生出来的创意基地、创意产业这些就处在不可动摇、无法被颠覆的地位。

我建议大沥在下一步不但要把钱投向创意产业、工作坊、国际化……等寻找摄影新的可能上,还可以把摄影的历史找回来,目前有三件事可以做:一是中国摄影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二是中国摄影器材发展的历史;三是摄影科技对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影响的历史。

这三条线可以做出三个非常好的展览,让全中国的摄影人都这里来看这个展览,像我们到故宫去朝拜《清明上河图》一样。我个人觉得,大沥有摄影的历史,应该把这条脉络梳理好,增强竞争力。而且做这个花钱不多。一百万只是一件瓷器的价格,一件字画的价格,但却可以建中国最好的摄影书城,投一千万就可以成为中国最好的摄影藏家。我举一个例子,詹天佑是南海人,目前所看到中国人拍卖的第一本摄影画册是《京张铁路》,这是詹天佑设计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都有收藏,两本画册应该不超过50万元。50万收藏一件国家博物馆级的藏品,也可能成为大沥的镇馆之宝,你们拿不拿?

两年前,我就提出可以将“伯奇杯”国际化,参与者国际化,评委国际化,工作坊教师国际化,这样可以将“伯奇杯”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摄影活动。目前全世界的摄影人都面临着数码化、网络化的挑战,而创意摄影正好是职业摄影人提高门槛,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之一。大沥要有这样的眼光,既然要打造“伯奇杯”这个品牌,国际化是迟早的事,那就早一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