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以超越现实的方式表达现实
发布时间:2016-02-02 作者:李楠 来源:中国摄影报
从本届“伯奇杯”的入展作品来看,各个类别都有水准比较高的。这些作品不但在视觉构成、技术语言、想象表现等方面颇有新意,同时也显示出摄影师的眼界、个性和情怀。它们越来越脱离一种单纯的“工艺”感,一种“奇技淫巧”式的“炫技”感,和PS下的简单图解;越来越具备一种对现实的观察、反映和批判,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思想深度,有比较生动的体现。
作为一个以“创意”为主旨的摄影展,其定位如何更加清晰准确、从而真正发挥它长远的作用?即如何以一种评选、学术与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去推动更为丰富的摄影表达、营造更为健康的摄影生态?
“伯奇杯”的主旨就是“创意”,它的个性化和立足点也就是“创意”。“创意”,就是“伯奇杯”的切入点和依托点,关于“伯奇杯”的一切,可能都是从此而来,由此而生,借题发挥。
从大的方向上讲,人类的思维一端执于现实,一端执于想象。摄影的表达也可以如是大致划分。显然,“创意摄影”属后者。那么,沿着这个思路再深入下去,我想,能否将“伯奇杯”打造为一个展示和提升想象力经验、体验以及考验的平台?
这不是务虚,而是务实。因为,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而,它是现实的投射。我们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现实而来。说到底,想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在想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也可以看到现实之外的东西,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联结着过去和未来,是面向未来的思维。
从整个人类发展和艺术发展来看,诸多进步、跨越、探索,乃至颠覆都与想象有关。就当代而言,想象力,以及对于想象力的开发、利用,都是特别需要的。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最大限度地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无论是文化发展,还是经济发展,想象力,都是非常活跃有效的推动力。
有位多次在“伯奇杯”中展示佳作的创意摄影师杨洋,我非常欣赏他的作品。今年我们“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进行“大沥创新”项目时,专门邀请他加入,并交给他一个创意摄影课题《大沥物语》,即用“视觉+想象力”的方式,来表现大沥的一些经济支柱产业,如家具、内衣、藤编;同时要求他不能拍成广告。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命题作文。
杨洋在几次“绝望”之后,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个选题。比如他对家具产业的呈现是这样的:画面中是大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而其中一栋是一个巨大而现代的衣柜。衣柜和高楼是一个同构的关系,既自然又跳脱,既现实又神奇。那么,这样一种视觉文本,实际上是以超越现实的方式,更好地表达了现实。
那么,对于大沥而言,这些照片的意义可能会超越视觉,它成为一个城市高度提炼又极具特色的形象符号,它使一个本身并不具备情感感染力的产业内容,转化为令人愉悦、欣赏、印象深刻的表达,以美好而柔和的方式引发共鸣,必将在传播中产生巨大的动能和势能,为大沥带来更大的效益。
所以,这样一种视觉文本,完全具备超越视觉的能力。它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构,都会发生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伯奇杯”是最具有延展度、可能性和未来感的摄影平台。积以时日,它必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创意宝库,在一个追求创新,讲求跨界的年代,这些灵光无限的图像,正是当代社会各个城市、产业发展所急需的。
“伯奇杯”更应该是立足于擢选、推动、传播想象力的摄影展览。这个想象力,要求很高。创意摄影评选,绝对不是PS技术评选,也绝对不是仅仅在语言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它对摄影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视觉理解力。这要求摄影师必须用视觉的思维、而不是文字的思维来理解世界。也就是说,摄影师的思维是“视觉载动信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第一道关。很遗憾,我们许多摄影师是把照片当短文来拍,以为记录、然后多次记录就是摄影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
第二,视觉解析力。比如插图摄影,它要求摄影师对某个不存在现场的理念和概念,有很强的视觉翻译能力,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转译成具象的形象,同时让人理解。这是第二道关。你得能把你理解的东西与视觉对应起来,学会建立一种内在的关系;然后在这种关系中去腾挪布局、深化阐发。
如何能够建立一种合乎逻辑又具有弹性的关系?这考验的是摄影师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换而言之,是摄影师全部的经验、思想和情感的合力。
第三,视觉执行力。这是对摄影师完成度的要求。创意摄影,完成度要求很高。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精确控制。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大量精准的细节,才能制造出一个明确的意象。
最后,提一个具体建议:每一届“伯奇杯”之后,可以开办“创意摄影工作坊”,邀请行业精英来做导师。通过工作坊的精英化教育,将创意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一种可以亲身体验的专业学习过程,并且为大沥留下丰硕的成果,对传播、推动、阐释“伯奇杯”都将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