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品质与精神的追求是高校摄影教育应有之义
发布时间:2016-12-16 作者:胡晓阳 来源:中国摄影报
本届双年展从来稿情况看,作品的整体水平较两年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覆盖面有所扩大,许多高校摄影专业这次都有学生作品参展,不少上届送稿的学生此届又二度投稿。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双年展已经受到较为广泛和持续的关注。一些当年的本科生今年已经是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投稿,从他们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参展学生的进步,也可以管窥中国高校教育的面貌。我们的摄影双年展如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了一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那么也算是没有愧对以摄影前辈徐肖冰先生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展览。
针对高校学生摄影创作的实际,这届入展作品的评选依然坚持专业化、学术化的标准,鼓励大学生以富有时代性、创造力的影像记录和表达,彰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
三个类别的来稿都不乏佳作,但也有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引发了评委的思考与讨论。
与目前大学生的创作偏好相应,来稿中实验类作品较多。有一些作品非常棒,独特的观点表达和专业的影像控制体现出大学摄影教育的价值取向。但也有不少程式化的作品还处在不明就里简单模仿的阶段,缺乏源自内心的观点,缺乏对现实的关照,缺乏对摄影史的系统学习和理论支撑,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性的特征。简单拼凑的数字图像,创新不足的所谓“环境肖像”,精神力量缺失的复古工艺制作等,都难以得到评委的青睐。纪实类作品来稿也有非常大的占比,许多优秀作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某一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但也有不少诸如“凉山儿童”、“满脸皱纹的老人”、“欢乐起跳”等概念化的照片。相对而言,商业类作品来稿量偏少,最后的入展作品也比较难选。这既有征稿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中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以为,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技术如何进步,摄影教育当中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工匠精神的培养都不会过时,而商业摄影教学无论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还是在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上都极为有效。摄影从拍摄到制作,整个流程具有非常强的工艺性。对于摄影者,无论是相机的操控、光线的布置和还是影像品质精益求精的精准调控,摄影程序的仪式感、对影像成品胸有成竹的驾驭,工艺性特征本身就带来摄影特有的美感。今天,工匠精神被重新发现和倡导。而对于摄影,从她诞生那天起,匠人精神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专业品位,并且从来没有随摄影技术、观念的变迁发展有丝毫衰减。毫无疑问,培养更多具备摄影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理想与追求的摄影专业人才,是高校摄影教育最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