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2016“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入展作品-学院方向作品《快餐时代》(作者:穆莅晔)

发布时间:2017-02-28  作者:中国摄影报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品阐述

《时间的食物》
       传统的西方油画中有一个重要门类,专司以静物为题材,称作静物画。所谓静物画,即取日常生活中的静止物体,讲究“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美学观念。综合运用透视、色彩、光影等技巧,并结合布局、大小、比例以及构图等方式而成的一类绘画作品。
       开创静物画历史可以远溯至古希腊时期,而创造静物画高峰则是17世纪的荷兰。当时荷兰国力强盛,民众富足。在很多富裕阶层中逐渐流行起崇尚闲适、高贵、典雅的精致生活。比如,荷兰人爱花之风举世闻名。当时,郁金香品种取自土耳其,而诸如大丽花这样的珍稀品种则完全来自墨西哥湾沿岸。为了保留花朵盛开之时的美景,贵族们设法邀请画家将之描绘下来,化为永恒。
      另外,17世纪荷兰的科学技术也获得了巨大进步,关于植物写生的静物画常被作为科学读本的插画受到民众的欢迎。再加之其他一些因素的交汇,诞生了静物画史中的荷兰画派。
       谈及静物画的欣赏和美感,我们常会匪夷所思。除了画中物品和谐的摆布及位置、令人惊诧的拟真效果外,似乎很难唤起我们对于画面之外涵义的联想与扩充。我们不妨选用宋人小品作为类比。宋时花鸟小品的兴盛与中国文化中淡泊、悠远的美学意境相关。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云霞荡胸襟,花竹怡性情,物本无心,何与人事,其所以相感者,必大有妙理。画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乃为极构。”说的就是中国绘画中达到无我之境的美学理念。
      而西方静物画的美学则恰有相反之意。画面中的内容和位置不仅需要画家主观设计,而且还要通过光线、颜色等技巧综合表现物体的触感、体积以及空间感,从而形成还原真实、接近客观、唤醒自然美的功能。在此过程中,画家除却自己的绘画技能之外,还需要运用光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等大量科学知识,才能完成最终的作品。因此,静物画的美学更像是一种主观参与的有我之过程。
      重要的是,静物画的创作美学中深藏了西方人所关注的时间观念。比如,花卉常是静物画中的主角。鲜花易逝、易败,因此将花之盛景留存下来不外乎就是对青春、生命和时间的关注;又比如,食物也是静物画中常见的内容。鲜美的水果、粮食和各色餐点都是极其易腐的物品,画家选其佳时进行绘制亦是不忘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
      我的作品选用了典型时期的荷兰静物画模式,使用完全套仿的方式对17世纪的静物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复古学习。但是,我没有选择静物画中的传统内容,而是选择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快餐食品。这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虽被我们诟病,却始终顽强经营下去的快餐食品,已经完全融入到城市人生活的血脉中。
      快餐食品的快,源自于资本主义工厂需要高效、不间断的持续生产,工人们不得不牺牲就餐时间而来的目的。而快餐外表亮丽的食物色,以及看似营养均衡的搭配,却在一次次科学实验中受到众多的质疑。每个人都知道快餐的缺点,也不只一次提醒自己,下一次一定不能再去。但是城市生活中总有几次需要赶时间的经历,此时你就不得不妥协自己,吃一回自己也清楚底细的快餐。
       食物是人类世界生存下去的根基,但是两种相同画面内容的作品却带来截然不同的画外意义。如果说传统静物画中的食物意味着时间流逝的生命美学,那么穆莅晔画面中的快餐则完全提醒我们加快燃烧生命价值的资本主义意旨。人类生存的食物中出现了两种南辕北辙的时间观念,或许我们自己也会唏嘘不已。
       对于作品想要传递的画外之音,无需赘述。从上文叙述的静物画简史中,观者可以获得了静物画的美学意趣和观点。这种曾经带给我们美好、向往生命之崇高的绘画类型,是否同样会在今日的世界中也提醒着快速前行的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缓慢、回归本真的过去呢?

 

评委评语

与那些单纯以审美或叙事为导向的“表现型”摄影作品不同,《快餐时代》系列作品可以称作“思辨型”摄影的典型代表。这类作品并不止步于审美层面的突破,而是企图通过富含哲学意味的场景和构图传达作者的某种思考,继而引发观者的反省和思辨。
      《快餐时代》的作者以汉堡、披萨、爆米花、泡面等体现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典型食物作为素材,营造出的却是体现欧洲古典静物油画审美风格的场景。通过快与静两种元素在审美层面的“违和感”,传达出作者的深思:即使身处“快生活”的节奏,也需要“慢享受”的心境去体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似杂乱的整体构图却具有极强的平衡感,多一件嫌多,少一件嫌少,显示了作者的美学功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方立军)

 

快餐时代1

 

快餐时代2

 

快餐时代3

 

快餐时代4

 

快餐时代5

 

快餐时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