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专业形象塑造需要专业的匹配方式

发布时间:2018-01-25  作者:孙京涛  来源:中国摄影报

这是一个顶层设计完美、操作方式专业、传播预期明确的大型摄影活动。他们如冬日暖阳一般的温情——公安英模是和平年代最值得尊敬的英雄!广东省公安厅选择他们作为宣传的对象,不仅是弘扬正能量的体现,也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悬挂在大厅里的这109位英模照片,入景、入理、更入情——以情动人的力量,才是当下视觉传播最核心的力量。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个展览给我的启发是:专业的形象塑造,需要专业的方式来匹配。

这种专业首先体现在“效果预估”的准确性和充分性上。效果预估是一切策划的起点。这个展览的效果预估可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而更为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教育层面,无论是警察部门的内部教育,还是警察队伍在普通民众中的形象塑造,这个展览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以这些准确的预估为起点,才可能有后续一系列的专业操作。

第一,专业的策划。

第二,专业的拍摄。专家现场指导、了解民警实情的公安系统摄影人员亲身参与,这样的强强联合如果不叫专业,什么叫专业?

第三,专业的编辑。据我所知,主办方在拍摄完成之后,聘请了国内富有经验的专家团挑选和编辑了这些照片,在主题上保证了集中与充分,在视觉上保证了统一与协调,在传播上保证了广度与深度。

第四,专业的策展。大到开幕式上大约15米高的巨大背景墙,小到一张照片铝合金相框的严谨制作,都体现出策展者的用心良苦。而这中间,照片在两个展览场地中的位置感、照片与照片之间能量的流动感、文字与照片的搭配感、观众移步换形间形成的线路逻辑感、观众在个体冲击与整体感染之后抽象出来的印象感,都做得几近完美。

第五,专业的传播。我在观展前,就已经看到中国摄影报刊出的四个版,非常精彩!朋友圈转发的相关微信和短视频,做得也很棒。在当下的传播生态中,唯有无缝对接、内容互补、形式新颖的“全媒体”传播才算得上是有效传播。

对此,我粗略总结为几个“上”:

一是“手上”:也就是手机,它已经成为无所不能的信息终端,它不仅是信息的生成端,也是信息的接受端,更是信息发酵的孵化器。

二是“网上”:我们要高度重视与大型网络媒体的合作。在策划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在编辑阶段要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围绕话题性、参与性、易读性、递进性及信息的层阶分割等,专门编辑供网络传播的不同形态的视觉专题。

三是“墙上”:墙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展览,二是公共空间的墙体传播。公共空间要重视起来,比如城市各处的广告牌,同样是很棒的传播载体。

四是“纸上”。纸就是纸媒体,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权威感,读者的忠诚度比较高。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媒体,对专业人士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五是“书上”。如果说以上的四个“上”是短效传播的话,那么形成文本、具有内容重量感和视觉权威感的图书,就是长效传播最好的载体。

第六,专业的评论。策划完美的大型摄影活动不仅要在公众层面产生效应,它同时应该为摄影创新和视觉传播的专业性作出贡献,因此,专业的评论不可或缺。这包括3个方面:外部专家的评论、项目专家组专家的评论、参与其中的摄影师的感悟。这些带有理论性、亲历性的思考,会对他人形成启发或引导,并进一步促成此项活动的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

广东公安百名英模肖像摄影展这个项目的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各种经验一定要有专业的总结。比如,传播效益一定要有量化分析——什么媒体发了我们的稿,怎么发的,网络的点击量是多少,读者的反馈怎样,特别是带有建设性的负面反馈尤其重要,它可以警示我们把最平常的细节做到极致。这些总结不仅要形成文字,而且要有相应的PPT,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演示分享。

我提的唯一一个需要完善的建议是:为了突破照片的平面化和静态化,能否在每张照片旁边加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背后是一段短视频,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每一位民警英模的动人故事。美国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麦基曾说过:故事是对真理独到的阐释。因此,故事是媒体传播永恒的形式!(作者系摄影评论家、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