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2018“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综合创意方向 周聪颖-《黑色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9-02-13

作品阐述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盲人虽然视觉受到影响,但并不妨碍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虽然看不到或看不清眼前的世界,但是在黑夜中他们却有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之前对盲人的了解少之又少,因为摄影拍摄的这个机会让我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并不会不能自理,他们的视觉感受也不是一片黑暗。他们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

通过了解,我才发现原来每个盲人的眼睛病情不一样、视力残疾程度不同,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我通过盲人的描述,将部分盲人的视觉感受以照片的形式加以模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盲人的视觉感受和生活。

评委评语

我们接受的信息,80%以上通过视觉;

我们能分辨150多种颜色;

“眼见为实”;

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知器官;

……

然而,眼盲,却给了人们当头一棒!

这组作品试图通过模拟不同盲者的视觉影像,让读者了解盲人的视觉感受和生活,这种自我植入式的体验所传达的悲悯情怀令人动容。然后,我试着向乐观的方向去展望,因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因为贝多芬在彻底耳聋后写出了不可逾越的音乐高峰“第九交响曲”;因为安德烈·波切利依然成为伟大的歌唱家;因为海伦·凯勒也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而写出了《美丽新世界》的杰出文学家阿尔多斯·赫胥黎正是在眼盲之后,将看清事物的规律总结为:“感觉+选择+理解=观看。”按这一观点,人的观看不是视觉感官的简单反应,他“看见”的事物,往往是他“理解”的结果。或者说,视觉感官的光感反应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观看还在于选择和理解……我要说的是,盲人朋友们,加油!(孙京涛)

推荐语

就影像的外在形式而言,这组作品似乎只是流于“混沌”“暧昧”“诗意”这样的情境表达,但在影像背后,却是一个极富意义的探索——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模拟盲人视觉的感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前期大量的真实样本采集和沟通调查,了解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盲人所能感知的视觉世界,并根据他们的描述完成最后的视觉转化。这种创作已突破了视觉本体的探索,继而转化为基于社会学调查和生理医学的关切之心,它不仅是影像艺术,更为盲人群体的社会研究和视觉医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参照。(傅为新

刘同,男,42岁,视网膜脱落致全盲

罗强,男,28岁,青光眼及视网膜脱落致全盲

林灿,男,49岁,交通事故致双目全盲

彭琪琪,女,18岁,骨髓发炎引起视神经萎缩全盲

王游,男,40岁,后天失明全盲

九等书生,男,49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盲

林雪,女,39岁,视网膜色素变性全盲

麦田,男,44岁,视神经萎缩全盲

吴恒,男,31岁,爆炸事故致全盲

张鹏进,男,21岁,伤致双目事故摔失明

自娱自乐,男,47岁,先天性青光眼并发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致盲

程小鹦,女,18岁,先天性一级盲

海阔,男,16岁,早产放保温箱灯照过度致一级盲

徐文轩,男,31岁,先天低视力病情加重至一级盲

晓东,男,40岁,后天一级盲

冷月,女,21岁,视网膜病变致一级盲

逍遥子,男,22岁,视网膜萎缩致一级盲

李炎,男,22岁,先天性一级盲

小康,男,21岁,先天性低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