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2018“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学院作品 陈炳君-《东北印象》

发布时间:2019-02-13

作品阐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发展,地域文化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加之目前国人对东北人的印象“多元化”发展,且在大量的关于关东文化的影像内容中,以时尚摄影方式表现的并不多,所以我想在这方面作出尝试和探索。作为来自东北的学生,东北的生活深深的影响了我,加之研究生期间商业时尚摄影的研究方向,使得我想以时尚摄影的方式使家乡的文化在影像方面更加的丰富,更具商业时尚摄影的特质,

《东北印象》通过东北人衣、食、住、行的表象,用商业人像摄影的方式来反映东北人目前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我借鉴摄影家阿诺德·纽曼的“环境肖像”风格特征,借助东北的农村农业背景环境反映东北人的生存状态,并与模特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模特与环境人物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有利用反差形成的戏剧化效果。将戏剧化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的空间中,形成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对立,从而形成一种给人视觉印象深刻且令人思考的画面效果。

评委评语

《东北印象》通过东北人衣、食、住、行的表象,用商业人像摄影的方式来反映出东北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让时尚融入传统并参与新文化的解构。时尚摄影与民俗有机结合,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如今,一些摄影人对人文历史和社会学知之甚少,很少有研究历史学、民俗学的人掌握高超的摄影技术,由此导致作品前者的“空”,后者的“干”,要解决“干”和“空”的问题,就要将民俗与不同类型的摄影表现结合起来。

传承文化,时尚影像不能缺席。猛一看《东北印象》作品会觉得不着调,不伦不类,仔细观之,会发现其中意义相同,打破常规的场景设置,恰恰表现出民俗承载的独特生活范式和深沉的民族文化记忆。

用“戏说”的方式来刻划人物,述说故事或民俗事象,看上去很虚,但关键要见作者在有机地说什么,置的是怎样的场景,解的是何意。

民俗影像是记忆的视觉文献标本,如果将民俗摄影当成一项创意工程来做,就会发现更多或粗粝或细腻的民风品质,了解和得到更多地方知识,就有可能通过观察得到更多真实可信的材料和影像,并从中获取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和传承密码。(刘冻)

推荐语

陈炳君,是一个来自东北的摄影师。《东北印象》通过展现东北人的衣、食、住、行,诠释了关东文化的特质。作者以导演摄影的手法,展现了她记忆中的生活,重叙事、强剧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贴近生活,又不失时尚与商业的元素。在幽默诙谐中,构建起了过往与当下,彼时与此地的有趣链接。(曹颋)

《大烟袋》

《嘎拉哈》

《搓玉米》

《贴饼子》

《编鸡窝》

《赤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