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凤凰县“香格里拉”——凉灯村
发布时间:2019-10-22 作者:明克林
凉灯村坐落在凤凰县山江镇北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云雾缭绕,平均海拔800余米,自古有“鹰飞不过的峡谷”之称。全村共有182户,共计1082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1户,兜底6户,属典型的苗族集居贫困村。这里有14149亩广袤山林和富含锶、硒的山泉水,这里完整保留着土墙黛瓦的传统民居,这里传承着厚重的苗族古老文化,被誉为凤凰县的“香格里拉”。2013年入选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评审的中国传统村落。精准扶贫以来,勤劳的凉灯人奋发图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植业、资源利用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凉灯成为了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实现双赢的典范。
凉灯苗寨坐落在凤凰县山江镇北部,深藏在湘西大山深处。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群山绵延,云雾缭绕,自古有“鹰飞不过的峡谷”之称。2013年入选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评审的中国传统村落。
54岁的村秘书王如金因五角钱未能考入初中而在家务农。盼脱贫,许多人名字里都有金字,村支两委里就有三金:书记吴求金、主任吴宜金、秘书王如金。但很长时间里这里仍是凤凰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乡村之一。
2014年,村民开山劈石、义务出劳、历经艰难,在国家扶持下,终于通了公路,今年加装护栏。公路连通全村5个自然寨,以前去镇上3个多小时现在只要20来分钟。
带领全村改变落后面貌一直是我的梦想。去年在复垦途中翻车的村支书吴求金失去了一条腿,他依然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村支两委和工作队在二组现场商议一组供水管道的维修问题。
靠山吃山之药材产业篇。村民上山采摘铁马鞭、鸭石草、山雷莲、相血成、岩风防等名贵草药。有的村民一次赶场卖药材可收入一二百元。凉灯五组75岁的吴叭妹和她的孙子在整理金银花。
靠山吃山之竹笋产业篇。对口扶贫的县林业局引进竹笋加工厂,还种植了一年两采的雷竹1000亩,今年村民纯收入超过二十万元。村民采挖竹笋多则1000多元一天,少则200元一天。
靠山吃山之山羊养殖篇。五组的建档立卡户吴杰生、吴元香夫妻尽管身体不好,仍自强不息,不仅种了3亩糯谷,还养殖山羊70只,一年能创收可观收入。
靠水吃水之酿酒产业篇。今年初,村里引进了酿酒厂,用的是村里产的糯谷和凉灯富含锶、硒的山泉水,半年产销白酒、黄酒数万斤,10个村民就近就业,带来了可观的集体经济收入。
靠水吃水之糯谷种植篇。免费提供种子、肥料,以比粘谷高出1块的价格包销糯谷。全村种植糯谷420多亩,为全村种植户创收90万元。五组的建档立卡户吴青保种了4亩糯谷,村支两委在田边喜看长势良好的糯谷。
靠水吃水之稻花鱼养殖篇。凉灯的田被当地村民称作“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山丘”的梯田。现全村一半稻田放养了放养稻花鱼。三组的吴金忠夫妻五亩稻田放养了稻花鱼,几天里收入700多元。
互联网+精准扶贫。互联网拓宽了凉灯人的脱贫路。今年村里通网,二组建档立卡户、21岁的预备党员龙志旺作在淘宝网注册了网店,利用网销平台销售凉灯稻花鱼、竹笋、蜂蜜等特色产品。
输血不如造血。三组的建档立卡户46岁胡杰云是个单身,不会汉话,独自赡养母亲,生活艰难。村里安排他做了护林员,还种了5亩糯谷,收入过万。收获季他的妹妹赶来喜收糯谷。
扶贫更要扶智。村秘书王如金在给五组村建档立卡户71岁的民龙七文夫妻宣讲义务教育和养老保险等政策,鼓励他们一定要让孙子读完初中毕业,高中或职院。
教育扶贫改变命运。凉灯一组建档立卡户吴金邦的女儿吴永美,考上湖南农大研究生,兴高采烈的站在71年前的老宅门高举录取通知书。
勤快闲不住的凉灯人。凉灯五组建档立卡户65岁的吴妹求,三个儿子外出务工,老公去年不幸去世,自己农闲打工,农时务农。她一人种了三亩玉米,收了玉米她又要去凤凰县城打工去。
两危改造保留了传统风貌。改造中保持两青石、土砖、黛瓦原有结构风貌。为修旧如旧,两危改造所用的土砖都是从山江邻村拖来的拆旧弃用的土砖。
两危改造让村民住上了安全屋。全村完成了172户两危改造,让像吴宜先这样的贫困户住上了放心屋。
厕所革命让苗家更清洁。今年全村建成饮水主管10公里,家家通了自来水。像二组的欧玉花一样的凉灯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告别了脏烂差的历史。
村道改造让苗寨更靓丽。精准扶贫以来,全村铺设了6000米的石板路,告别了烂泥路、到处是猪牛屎的历史。五组69岁的吴八妹行走在整洁的石板路上。
健康扶贫让贫困户病有所医。镇卫生院每年入村做B操、血常规检查和巡诊,让建档立卡户享受健康扶贫服务。杨艳医生和村医在为71岁的吴松庭签订家庭医生预约服务协议,检查身体。
精准扶贫让凉灯二组低保户53岁的吴云恩来摆脱困境。8年前他承担了失去父母的五个侄子养育重担。他做了护林员,三个年幼的侄女今年8月进了州慈爱园。他说,以前愁的睡不着,现在晚上都是笑的。
“朝日满檐鸡犬静,荻篱深处有炊烟”就是凉灯二组凉灯长卿饭店的场景。45岁外出务工的龙成凤夫妻,今年8月回乡创业开起了农家乐。他说,最幸福的是忙碌之后,能听到老人的叮嘱和小孩的关心。
苗族文化的传承---婚礼。大肥猪、苗银苗饰、拦门酒、苗歌对唱等元素,都是苗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凉灯村二组外出打工的王三妹出嫁这天,喜庆拦门酒歌欢唱着。
苗寨文化的传承---武术。苗族作为蚩尤的后人,凉灯村男女老少都崇武健身。昔日陈渠珍麾下的黑旗队队长龙长卿的重孙、州级苗族武术传承人67岁的龙正云在表演四门棍。
每个苗寨都是一串璞玉宝珠。全村所有民居都是清一色的土石结构的古老建筑,凉灯坡陡坪少,所有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黄墙黑瓦,层次分明,被称为湘西的小布达拉宫。
凉灯人崇敬自然爱惜树木。古朴的山寨,古树林立。这棵千年金弹子,有人出价80万元购买,正如一组组长、村综治专干吴文科说的,给再多的钱也不会卖。
森林覆盖率高多有珍稀树种。凉灯四组有一颗神树—千年川黔紫薇“夫妻紫薇”,是凉灯人心中的树神。71岁的吴世清、70岁的王其爱夫妻像其他村民一样常来村头祭拜神树。
古朴民居人文成为艺术家天堂。画家黄于纲的《凉灯:山这边的中国》,讲述着凉灯的故事。他的凉灯专题画展在北京引起巨大轰动。2018年教师节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于轶文画家在凉灯一画就是9年。
风景树林是村民歇凉的好地方。一组的64岁的龙送门、龙七花结伴到屋后树林里歇凉玩耍,用苗歌歌唱精准扶贫带来的好生活,用苗歌歌颂党的浩大恩情。
精准扶贫给了凉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留住了凉灯的绿水青山。凉灯,这个留得住乡愁、稳得住人心、守得住幸福的美好家园,正以她美丽热情,敬待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