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夯卡村·一个湘西贫困山村精准脱贫的影像调查

发布时间:2019-10-22  作者:谭秋民

“夯卡”,苗语指“漂亮的小峡谷”。该村地处湘黔交界处,位于素有凤凰县“西伯利亚”之称的腊尔山地区腹地。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实施,夯卡村不仅保留了原始村落的古朴韵味,易地搬迁焕新颜的村落整洁、舒适,极大改善了人民生活。

201510月,州委书记叶红专深入夯卡村开展“一进二访三联”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察看村里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也为夯卡村谋划了产业发展脱贫之策。“要结合实际发展当家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社、大户、能人的带动作用,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产业开发要注重绿色生态、标准化、优品种,打响腊尔山的农产品特色品牌。”

思路清晰,好运便应势而至。随后,一张“写满”“紧紧瞄准贫困户,坚持市场导向,注重长短结合,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猕猴桃、特色养殖三大产业”的“蓝图”徐徐展开,还成功变为了现实。

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有25212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9414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38.5%,是湘西自治州典型的中高海拔地区深度贫困村。近些年来,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感召下,借助湘西州委办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860元,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发展脱贫当家产业。突出思想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同步,加强村级组织党的建设,广泛宣传发动,宣讲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干部群众脱贫信心,激发他们的精气神,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鼓励群众在扶贫工作组帮扶下,自力更生,苦干实干,勤劳致富,甩掉贫困的帽子。

科学制定脱贫规划,建立村组党员、干部、致富能手3支队伍,成立蔬菜、优质稻、劳务经济等3个产业党小组,由村支部统一指挥,做到哪里有工作、哪里就有党小组、哪里就有党员,切实把全村43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起来,由党员及时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每一名群众,引导和带动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推行“1+2+3”扶贫模式,做好“三业”增收文章(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努力让每户有1人转移就业,养2头猪、种3亩蔬菜、养30只以上鸡鸭。村支部书记带头,兴办酸辣香食品公司,带动发展蔬菜基地1000亩。培育能人大户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辣椒、优质稻、猕猴桃、黄桃等1250亩,养殖山羊150只、黄牛30头、黑毛猪300头、鸡鸭1万羽。引导群众转移就业,引进佰德利服饰、吉欧鞋业、惹巴妹手工织品等公司建设扶贫车间,提供8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转移就业稳定在190人以上,年劳务总收入550万元以上。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创业,扶持小超市2家、餐饮1家、客栈1家,建立夯卡电商平台,20183个月销售农产品10多万元。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万元。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夯卡村36组两个自然寨原住地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也是地质灾害隐患点。2016年,对这里的35户实施了易地扶贫整体搬迁。为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帮扶工作组既考虑当前增收脱贫,又着眼以后长远发展,探索“搬迁+产业”模式,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三个结合”,即易地搬迁与产业扶贫、美丽村庄建设、乡村游发展相结合;“两个同步”,即建新房与建产业同步、搬迁与脱贫同步。2016年底,在新房钥匙发放现场,搬迁群众自发穿着苗族盛装,打着苗鼓,唱着山歌,欢庆新居落成。很多贫困群众拿到钥匙时,都流下了万分感激的眼泪。

三是着眼稳定脱贫,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为了让老百姓能脱贫、住得下、生活方便,把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作为夯卡村脱贫攻坚的第一件要事来抓。四年来,夯卡村实施了通组通户道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村部、村小、村卫生室等各类工程,目前,全村可通车道路已形成大环线,252户群众已实现家家户户通自来水、道路硬化到门口,新建村小一座、村部一栋、卫生室一间,4个自然寨都有小卖部,各处水渠进行了维修,新修机耕道20余公里。同时,全村实施了危房改造,113户经鉴定需改造的住房,于2017年已全部完工,安全住房问题已全面解决。目前,全村在稳步推进旱厕改造工作,预计在20199月份实现旱厕清零。

 

夯卡村与湘西州委办结对扶贫,图为州委办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黄江勇(左)与夯卡村党支部书记麻金革巡察猕猴桃党员示范基地。

 

举起手、握住猕猴桃,拇指与食指共同用力将桃子上的把儿一掐,随着轻轻的脆响,一颗颗猕猴桃便被稳妥地收入篮中。将其按大小、成熟度分别码放、运输,有着“维C之冠”之称的优质猕猴桃通过订购和电商销往各地。


 

由扶贫基金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服务等资源,直接帮扶到农户。除了优质水稻,“玉针香”水稻、“泰优390”水稻等优质品种为农户增收不少。图为正在收割“泰优390”水稻的龙成保夫妇。

 

一排排黄色墙体的独栋小房,一条条水泥铺就的乡间小道,一盏盏新式的太阳能路灯,让易地搬迁的夯卡村焕新颜。

 

96日,两岁的“小寿星”吴慧欣迎来了搬迁安置后的第一个生日,她是搬迁到新寨最早出生的儿童之一。

 

在同福新寨的杨召辉、龙元金夫妇家,知足的龙元金在家里唱唱苗歌,录制抖音分享出去,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小杨在工程队开挖掘机,小龙在凤凰县一家餐厅当服务员,夫妇俩生活美满,儿女都在县城读书。

 

夯卡村党支部书记麻金革,省级劳动模范,负责94户、304人建卡立档户的帮扶。自己创办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公路水利施工队等,给村民提供就近工作的机会。

 

到了辣椒采摘、加工旺季,酸辣食品公司可以吸纳20多村民工作。

 

 


农闲时,农户们就到辣椒基地“上班”,每天可收入70100元,成功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溪水濯濯,一方水土养育的高山辣椒迎来丰收,农户们担着辣椒在溪中淘洗,悠美的环境与火红的辣椒仿佛奏响着一支欢快的旋律。

201510月,州委书记叶红专深入夯卡村开展“一进二访三联”活动,中提出:“要结合实际发展当家产业,充分发挥合作社、大户、能人的带动作用,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产业开发要注重绿色生态、标准化、优品种,打响腊尔山的农产品特色品牌。”

 

 

随着国家东蚕西移战略的实施,夯卡村把种桑养蚕作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据介绍,一亩桑田到第三年盛产期,可产生八千至一万的效益;而且,种桑养蚕技术要求不高,易于掌握,老少皆宜。夯卡村妇女主任吴爱华(中间站立者)负责种桑养蚕项目。该项目先期投入扶贫资金五万多元,建有标准养桑房,四间二千多平方米。今年是第一年出茧,明年将自己育种。

 

 

 

 道路硬化到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

 

 


纪检专干吴亮明正在带领村民在刚刚建成的香菇大棚除草。该项目主要是针对雷公潭易地搬迁村民找到致富门路,共种植香菇8亩,前期投资近30万,全部是政府扶贫专项基金。目前,村中的技术骨干已经去吉首等地学习种植技术,种植在即。

 

随着夯卡村扶贫项目的落地,也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大学生回村创业。由4位本村大学生创办的电商平台在全州大数据统计排名,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8月份连续列村级电商第一名。为了扶持电商发展,国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提供一台真空包装机、一辆专门收购农产品的三轮车。

 


电商销售的产品全部是本村的农副产品。

 

精准扶贫推行“1+2+3”扶贫模式,“3”就是种3亩蔬菜、养30只以上鸡鸭。对年老体弱,不能进行重体力劳动的农户,政府无偿提供种苗,鼓励他们利用房前屋后养鸡养鸭。

 

 


村里有一所村小,从学前班到三年级共42名学生。分成两个班,由两个男老师负责。右边的老师叫石俊华,是这个村小的负责人,2011年开始在这个村小任教。两个老师非常辛苦,每天每人要上6节课。

 

目前,全村在稳步推进旱厕改造工作,这是一项对接美丽乡村、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重点工作。全村有212户旱厕需要改造,已动工或完成改造的达到160多户,预计在2019915日份实现旱厕清零,成为全县第一个达标村。

 

晚上六点半工作组和村干部还在研究工作。



夯卡村有一个团结奋进、踏实肯干、带头发展经济产业的干部,服务意识非常强。他们不仅自己的产业搞得有声有色,而且主要给村民起示范、引领作用。

 

龙小琴与一周岁的二儿子在舒适的新房中。

 

 


夯卡村有一个医务室。由于夯卡村离腊尔山镇只有两公里,凤凰县第二人民医院也在镇里,镇里还有好几家药店可以用农合医保卡,现在农民就医非常方便。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夯卡村把农民自付部分的农保、农合医保全部统一缴纳。

 

向群华,60岁,是雷公潭易地搬迁户之一。她正在微信同学群里聊天,这在以前信号很弱的雷公潭村是不可想象的。

 

夯卡村地处深深的峡谷谷底。曾经的夯卡村与世隔绝,信息闭塞,十年九灾,村民们要去镇上赶集,先要渡过乌巢河,再爬上近9公里、悬崖一般天梯,而且是一路泥泞的泥梯才能到达镇上。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组通户道路等工程后,目前,全村可通车道路已形成大环线,道路硬化到门口。而魂牵梦绕的乌巢河大峡谷,将是夯卡村未来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也是夯卡村从脱贫到致富的梦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