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2020“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入展作品-《后会有期》

发布时间:2021-01-26

作品名称:《后会有期》

作者:田建明 

作品阐述: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江南(江浙沪)地区农村曾出现过较严重的粮食短缺,一些刚出生的孩子被转送到福利院,经相关部门派送或民间介绍到北方(冀鲁豫等地)相对殷实的缺儿少女的家庭收养。结合公开报道与志愿者统计,这批孩子数量超过10万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一现象在70年代后逐渐消失。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孩子在各地长大,普遍走过一段特殊的人生轨迹,开始放下成见寻亲。在曲折的寻亲过程中,他们结伴而行,互相慰藉,DNA鉴定成为最终确认他们与亲人为血缘关系的依据。 

血浓于水,寻亲者成长中的委屈,在与亲人见面的时刻终于释怀,而更多的寻亲者仍然在路上。

寻亲不仅是寻找亲人,也是找回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是一个普适性的、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哲学问题。

推荐语:

亲情是维系血缘关系最重要的纽带,情感是纪实摄影最难表达的领域。

厚重的题材,感人的影像,深入的书写,经典的呈现……这是这组纪实摄影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

用影像去表达江南弃儿这个跨越半世纪悲欢离合的选题,离不开摄影师的历史使命感与现实责任感;更难能可贵的是,记录并传播寻亲故事,与寻亲志愿者一起为寻亲者搭建寻亲平台,促成多户弃儿家庭团圆,是摄影师多年坚持的善举。

“江南弃儿”是困难年代挣扎在温饱线的父母无奈选择。时过境迁,血缘亲情维系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漫漫回家路,这个跨越半个世纪时间长度、一千多公里空间距离的题材,很是挑战摄影师的执行力。

回到作者的视觉表达,单张图像形式多样而不单一,画面结构控制得当,内敛而不刻意,图片编辑精心编排,因果关系与情感递进双线叙事表达深刻有力、击中人心;其中亲人相见的画面尤其能看出作者的拍摄功底,瞬间情绪的把握时机恰到好处。

百姓的“情”需要用影像的“形”来呈现。摄影师有了情,才能细心地观察和体味拍摄对象内心的感觉;摄影师有了情,才能发现和捕捉到精彩的情感瞬间;摄影师有了情,才能打开被摄对象内心深处、不为常人所知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把外在的“形”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噙满泪水?

因为,我们通过这组影像感受到了当年家人遗弃孩子的无奈,穿越半个世纪执着寻亲路带来的感动,拥入亲人怀抱时的温暖与幸福;更为摄影师通过镜头为读者呈现富有情感的影像而激动。

相机是冰冷的机器,但紧握相机的双手是温暖的;有情,有爱,就有好照片。

入选“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这些都是情和爱的衍生品。

评委点评:

这一寻亲题材的作品扎实、丰富、深刻,在深入纪实的同时,丰富和延展了情感的内涵。影像对情感的表达,超出了语言,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寻亲人和失亲人内心的挣扎、孤独、痛苦和绝望,感受到他们的渴望以及对爱的执着寻求。作品通过在同一地区,对不同家庭、不同性别和人群的影像人类学调查般的记录,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血缘关系的探究,更是带有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烙印。(赵迎新)



 

01.沈玉娣,女,1957年12月1日生于江苏常州,后被转送到当地福利机构。1959年7月1日,有关部门将她和一批弃儿用绿皮火车集中运送至河南郑州,由养父母领养。

 

02.朱阿华,87岁,家住浙江省嘉善县长远浜,她的女儿1959年3月20日出生,取名单彩婷(音),次年遗弃在嘉善火车站附近的渡口。

时隔60年,朱阿华提起女儿就老泪纵横,张口就能说出女儿的生日。

“1960年,当时家里20多天没有一粒米,自己也没有奶水,全家靠吃野菜保命,但是仅1岁的女儿不吃野菜,也吃不下任何粗粮,朱阿华把自己结婚时穿的毛衣拿去换来10斤红薯,也是坏的。无奈之下,一家人决定将1岁的女儿送出去。朱阿华的丈夫第一次走到嘉善渡口候船的长椅上,等了一天没人理,只好抱回家。过了几天,看着女儿饿得哇哇哭,他只好再次去嘉善将女儿装入元宝篮放在渡口的长椅上,然后躲在角落里看。大约 下午4时,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看到孩子无人认领,抱起来坐上去嘉兴方向的船。而朱阿华的丈夫则哭着回了家。

60年来,朱阿华一家四处打听女儿的下落,但是没有结果,丈夫带着遗憾和愧疚去世。


03.1968年农历闰七月廿一日,浙江嘉兴新塍镇杨家浜的沈阿大生下第四个儿子,一家人住在一间草棚里,无力抚养,担心长大娶不起媳妇,丈夫用红纸写下儿子的生辰,与孩子一起放在集市上,被人发现后再送往嘉兴救济院(现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同年,山东莒县农村的赵家有六个女儿,想要个儿子。通过中间人介绍,沈阿大第四子辗转被抱到山东莒县赵家,成为6个姐姐的弟弟,取名赵淑亮。

 

04.浙江嘉兴当地农家曾经很常见的“元宝篮”,被寻亲志愿者称之为“生命的摇篮”,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里,生活水平低下的弃儿父母,大多是将刚出生的孩子放进这样的“元宝篮”里,放在车站、码头、路边,被发现者抱往当地福利院。这是志愿者在表演寻亲的舞台节目,以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弃儿父母站出来。

 

05.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斜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地区水路发达,人们出行多靠行船,此桥处是来往的码头。因为此河通往当时当地唯一的福利院(东山养育堂),当时,家庭困难的人家把刚出生的孩子装进“元宝篮”里放在这个桥头,有船靠岸时,有人看到会把孩子抱到船上,顺手送去福利院。

 

06.2019年8月21日,第二届浙中寻亲大会义乌分会场在浙江省义乌市举行。当天,来自冀鲁豫甚至海外的寻亲者到场,也不乏本地的当年送养的父母到场找孩子,同时,DNA鉴定机构到场服务,时隔多年,亲子双方的相貌、信息大多模糊,DNA比对是确认亲属关系的重要方式。

 

07.河南郑州,10名从江南地区抱养、在郑州长大的孩子聚会,商议组团寻亲。寻亲之路艰难且漫长,成功者只是少数,大多弃儿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前行。这些养子养女在收养家庭多为独苗,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互相联络,把彼此当作亲人,在寻亲路上互相慰藉。

 

08.樊新只,女,1971年9月15日出生在浙江海宁,被转送到当地福利院,50天后被河北临漳县的养父抱养。10个月大时,因家庭矛盾养母投井自尽,养父离家出走,樊新只跟爷爷奶奶生活,奶奶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小时候生病曾15天没吃饭,奶奶骂我是妖怪”。为了报答抱养家庭的养育之恩,樊新只16周岁时嫁人,因为对方肯出双份彩礼钱。

 

09.袁景军,男,1964年农历四月十四出生于浙江海宁,遗弃后被送往原浙江省海宁县硖石福利所,当年11月21日由河南省安阳市农民杨文臻领养,之后杨妻病逝,袁景军又辗转被袁姓养父收养。

 

10.河南安阳的史红亮坐火车前往浙江嘉兴寻亲,这段沪杭铁路也是他父亲当年抱养他时所走的路。他1972年2月14日(除夕年夜)出生于嘉兴地区,被好心人送往嘉兴救济院(现嘉兴市社会福利院),1972年8月8日被养父抱到河南安阳,当时救济院送行的两位保育员阿姨不舍,还坐火车从嘉兴到上海送了两站路。儿时的他得知被抱养,曾在安阳沿着铁路向南寻找。现在,他辗转江浙沪地区打工,边赚钱边寻亲,希望有一天找到亲人。

 

11.2019年4月21日,浙江海宁召开寻亲会,袁景军登台讲述自己的寻亲故事。他介绍自己从小被村里伙伴嘲笑不是亲生的,后来通过发奋读书考上专科院校,跳出农门成为公务员,免受了嘲讽之苦。十几年来,袁景军每年都会在节假日期间去海宁寻找亲生父母。

 

12.来自河南安阳的赵红霞、赵红英(右)姐妹俩来到浙江海宁的寻亲会,姐妹俩讲完身世泪水夺眶而出,小外甥女为二姨赵红英擦眼泪。赵红霞出生于1966年,赵红英出生于1971年,均出生于嘉兴地区,被河南安阳同一对养父母抱养,成为姐妹关系。

 

13. 成长于山东莒县农村的江南弃儿王顺风,在嘉兴市人民公园连续寻亲数日,累得躺在长椅上入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困难时期,之所以产生大量北方家庭收养江南弃儿的状况,除了南北民俗民情的差异之外,有研究学者认为,江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作物单一,产生旱涝灾害易造成全年绝收,而北方的农作物比较丰富,例如红薯、花生等作为辅助作物补充了饥荒年代的口粮。

 

14.这是袁景军在第一位养父家里获取了包含他身份秘密的一个信封,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在浙江海宁。 

 

15.1968年阴历七月,浙江桐乡的徐家在杭州一家医院生下龙凤胎,彼时徐家已经养育了两儿一女。经一位山东南下浙江的干部王某介绍,男娃被送往山东莒县的陈家收养,这是当时介绍人从浙江发往山东的电报。

 

16.2020年8月,浙江义乌召开寻亲会,来自山东的寻亲者展示自己背上的胎记,希望以此为线索找到亲人。身上的胎记、黑痣、旧电报、旧信封、婴儿时穿过的衣物……寻亲者尽可能展示更多的线索来寻亲。

 

17.时隔多年,物是人非,寻亲者线索模糊,DNA鉴定是认亲者双方是否为血缘关系的唯一依据。

 

18.2019年6月22日,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郭店村,来自安阳的50岁的刘拥军回家认亲,亲戚、街坊邻居蜂拥而至欢迎他。22日与23日连续两天,郭店村迎来了两位来自河南的江南弃儿前来认亲。

 

19.2020年5月16日,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56岁的弃儿袁景军经过20次下江南寻亲后,终于找到出生的家,哥哥为他精心准备了100米长的“时空隧道”,回顾了他的前半生经历。 

 

20.邻里街坊将认亲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见证袁景军的归来。

 

21.郎解喜欢摄影,她在一个认亲现场记录认亲仪式。郎解1960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因小儿麻痹后遗症不能行走,四岁时被遗弃在嘉兴救济院(现嘉兴市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长大至成年,见证了一个个弃儿被送往福利院之后,又被其他家庭领养的过程。1985年,郎解在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中夺得银牌,得到了关注,当年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她来到了一家民政福利企业纸厂工作,一做就是20年,直至退休。现在她已经知道亲生父母的住址,对方却因为身份原因不肯相认。

 

22.1972年2月14日,阳历是西方情人节,阴历是大年三十。在嘉兴秀洲新塍镇,村妇沈文珍生下一女婴。因为之前已经有两儿一女,家里生活条件差,丈夫便于大年初二将女婴放在新塍镇集市上,随后女婴被捡起来送往嘉兴救济院(现嘉兴市社会福利院),被七星镇的陆先生抱养,女孩被取名陆爱英。这是陆爱英通过寻亲会,与生母沈文珍相认的场景。“他们都有自己的妈妈,我没有,今天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妈妈了。”她把头埋进妈妈的怀里说。

 

23.2019年8月27日,47年后,来自河南新乡的郭忠领来到浙江省桐乡市区革新小区,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认亲,亲生父母蔡荣堂、胡秀凤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上面写着“欢迎回家”。1972年2月12日,蔡荣堂的妻子胡秀凤生下第五个孩子男孩,因为家贫无力抚养,被来自河南新乡的郭长宝抱养走,取名郭忠领。近半个世纪后,双方互相寻亲成功。


24.2020年6月26日,来自河北邯郸的樊新只,在浙江海宁寻亲时,与寻亲志愿者在KTV唱歌。一曲《妈妈的吻》让她泪如雨下瘫坐在地上,与同是弃儿身份的志愿者拥抱在一起。樊新只曾与一户人家认亲10年,最终经DNA鉴定却发现双方并不是亲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妈妈的吻”越来越渺茫。


 

25.2019年5月9日,来自浙江海宁的于祥荣(中)在浙江桐乡与亲哥哥余悦庆(左)、余学勤相认。1957年4月,刚出生不久的于祥荣被送到海宁硖石的保育堂附近,后被于姓人家收养。2019年4月,第二届大爱公益寻亲会在海宁举办。后来,寻亲志愿者采集到双方的DNA信息,确认了亲兄弟的身份。

 

26.来自山东莒县的江南弃儿赵淑亮,在寻亲会上通过DNA检测找到了亲生父母。为了不让养父母伤心,他在养父母双亡、自认为无牵无挂后开始寻亲,最终找到浙江嘉兴新塍镇的出生地。半个世纪过去,赵淑亮说山东方言,他的生母沈阿大说的是浙江嘉兴土话,二人虽为亲生母子,却听不懂彼此的言语。

 

27.2020年7月22日,桐乡市高桥街道越丰村转向浜,来自山东莒县的陈瑞存第一次回到出生地,可惜他的亲生父母已经去世,最终未能见上一面。

 

28.2019年7月22日,河南省安阳肿瘤医院病房,56岁的赵海林患有胃窦腺癌,正在接受治疗。

1964年农历八月二十前后,赵海林的安阳养父来到海宁市硖石镇福利院,通过山东姓麦的先生介绍抱养了8个月大的赵海林,赵海林的生日是1963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一。

“十几岁时就听街坊邻居说,隐约知道自己是抱养的。1997年,养母因病去世,养父在病床上弥留之际,才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这么多年来,我曾经在江苏常州打工,抽时间在海宁寻亲,一直没有任何信息,现在不幸患上胃癌,唯一的念想是找到亲生父母或亲兄弟姐妹,弄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赵海林说。

 

29.赵海林最终因胃癌去世,2019年12月8日,孙子抱着赵海林的遗像送葬。半个世纪前,赵海林的养父母因为膝下无子,在浙江海宁抱养了他,就是为了延续香火,有人养老送终。


30.山东莒县,6名江南弃儿站在山头望向南方的故乡,他们均出生在浙江嘉兴,通过同一个介绍人,被山东莒县缺少儿子的家庭抱养传宗接代。而今介绍人王姓老太太已经90多岁记忆模糊,让他们的寻亲路近在眼前,远隔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