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2020“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纪录类影像入展作品-《05522》
发布时间:2021-01-26
作品名称:《05522》
作者:范家乐
指导教师:傅拥军
院校:浙江传媒学院
作品阐述:
我出生在舟山的渔村里。对于渔村而言,我并不是一个外来者。我的爷爷就是05522船的船长,但自从父亲那一代起,出过远海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我跟随了一艘远洋雷达船前往东海海域拍摄捕捞作业,努力真实地反映渔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突出渔民行业的生活性与真实性。
作为一个日渐衰微的传统行业,渔民们的真实生活却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十分模糊。这次影像记录,也为我个人留下了即将消逝的家乡与海的最后记忆。
评委点评:
这一代的大学生,开始对祖辈生活的怀念和追寻,是勇气和成熟的标志。至少我这么认为。
这组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对作者和渔民一起出海生活的记录录呈现,没有所谓“正规”构图训练的痕迹,一切随着记录者的感觉、情绪甚至心情,随着海上和船上的瞬即变化的环境,以一种颠簸的不确定的晃动感,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一种同在海上的真切感。当我们感受到真切地记录,真切地表达,真切地追寻时,作者已经完成了他和注视这幅作品的人之间沟通和感知的过程。(赵迎新)
这次,我终于和爷爷的船出海了。不说我们这一辈,连父亲那一代出过远海的人都寥寥无几。撒下的渔网和拍下的照片留住了我对家乡、童年和海最初的回忆。
天色渐暗,离预定的抛锚地还有几个小时的航程。驾驶室窗边总有几个船员,安静地看着海,一待就是个把小时。
起航前,爷爷和船员们总会精心准备一桌宴席、点上香烛,祈求这次远行的平安。好像在需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职业里,这种仪式必不可少。
启程的前一天,船员们用小船将生活必需品和一些物资提前搬运上去。
船到锚地的第一个夜晚。漆黑的海面上只有用来定位的浮标闪着红光,而浮标的下面是绵延数公里的渔网。
每到晚上,船长的工作就变得极为重要,他必须时时刻刻观察着甲板上的情况,以防止劳累了几个小时抽空瘫坐着抽烟的船员在不经意间被海浪冲走。从驾驶室往下看过的人都知道,生与死往往只差一点。
无论是什么时间,船长都必须紧盯着任何工序。这不仅为了提高效率,也是为安全着想。
每次收网,都需要花费两个小时,最后将重1.5吨的锚拉上来,这样的行动会重复七八次。(锚的数量与船的大小相关)
一位船员一边拉绳一边观察着头顶的情况。这位船员来自外地,已经有两年的出海捕鱼经历。
这是下半年解禁后的第一次出海,收获了带鱼 1300多箱,小黄鱼700来箱,梅子1000多箱,各种杂鱼、沙鳗、螃蟹几十箱。(每年5月-10月为禁渔期,不同鱼种解禁时间略有不同)
船员们的洗漱没有单独的房间,全部在船后侧的甲板上完成。连旁边的厕所也是半露天的,墙角清晰可见被海水腐蚀的状况。
“会喝酒吗?” 面前的爷爷给我递了一瓶啤酒。吃饭的时间是船员们短暂的休闲时光,船上新鲜的海产品和提前冷藏的蔬菜保证了船员们的饮食。
吹着海风,两位船员惬意地把饭拿到了后甲板上吃。
海面上漂浮着各种被丢弃的鱼、水母、螃蟹。提前收到海事部门的通知,台风“塔巴”逐步靠近日本东南侧、东海外围海域,规定船只在第二天傍晚前必须回港。05522船所在锚地风浪逐渐变大,为加快返航速度,船长当机立断放弃了好几网满满的海产品。
晚上,船只摇晃的幅度很大。在狭小的房间里,爷爷好不容易休息几个小时。
受台风外围影响,该海域浪高可达3-5米。
甲板上的最后一名船员终于忙完了自己的工作,一起回来吃饭。
趁着海面平静的间隙,船员们正在把已经捕捞上来的鱼、蟹分类装筐。
经过一夜的航行,船慢慢驶回了内港。
一位船员想和他的兄弟一起拍个照,来记录下这5天的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