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百年城像 | 深圳:改革的先声

发布时间:2021-07-13

20世纪20年代,深圳浪口,客家农耕生活。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Mission 21授权 大乾艺术 供图

20世纪30年代,深圳虔贞女校学生。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Mission 21授权 大乾艺术 供图

1949年,旅客在罗湖出入境管制站(港九铁路深圳段)登上列车。哈里森·福尔曼 摄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图书馆授权 大乾艺术 供图  

1965年,东江供水工程的重点工程——深圳水库。SIPA PHOTO希帕中国 供图

1984年,深圳红岭大厦工地。周顺斌 摄  

1985年,深圳,外来打工妹的宿舍楼。朱宪民 摄  

1991年,深圳华强北人才市场求职。深圳开市场化引才先河,面向全国招聘,国内人才呈现“孔雀东南飞”,海外人才也大量涌入。余海波 摄

1996年,春节前夕的罗湖口岸广场,30多万港人过境进入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祭祖。余海波 摄

1997年,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万丰村,十平米十户人家(《农村包围城市》专题)。张新民 摄  

1999年,深圳的第二高楼赛格广场封顶。刘伯良 摄  

2005年8月,深圳大芬油画村。来自潮州的画师周永久和他的弟子们,共超过500人。余海波 摄

2013年,深圳港俯拍。  王琛 摄  

2015年,深圳雅昌图书馆。雅昌 供图

2016年3月18日,深圳国际时装周在深圳欢乐海岸举行,时装周邀请到全球的顶尖时尚团队,展示不同国家的品牌和深圳服装品牌。刘伯良 摄

2017年6月9日,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叶春辛 摄  

2019年夏,深圳福田区。  李砚伟 摄 

2019年,深圳,爱的港湾。  图鸣 摄

2020年,深圳会展中心。杨俊坡 摄

2021年春节,被称为“中国移民城市”的深圳,1800万人留深过大年。赵青 摄


来了就是深圳人

羊台山是深圳西部最高的山,羊台山脚下有个浪口村,村里生活着一群客家人,田间劳作、脱粒磨米、杀鸡宰鸭、舞狮、婚礼、杂耍表演、学生上学、家庭相聚……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生活不是喧嚣繁华的现代深圳,而是20世纪20年代的黑白图景。近年来,陆续问世的一幅幅老照片不断更新着深圳影像史,昭示着深圳本不是一座小渔村,不是所谓没有根基的文化沙漠。一批批文化工作者不断挖掘整理,让深圳可追溯的图像史年代不断前移。透过这些陈旧斑驳的老照片,人们看到了往昔深圳生活的安详与惬意,意识到了深圳沟通湾区与内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客家者,外来而居者也。客家者,待客如亲人者也。

羊台山见证了客家人的生活,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与水乳交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内地到香港曾在浪口村暂住,东江纵队在羊台山畔抗日救国,邹韬奋、茅盾、何香凝等被营救到羊台山脚下……羊台山森林公园内高高耸立着“胜利大营救”纪念碑,是现代深圳人对激情燃烧岁月的永久纪念。

上世纪30年代,域外人士拍摄的深圳影像承袭着20年代的风格,河边浣洗的妇女、路途中穿行的货郎、恬静的围屋村庄。40至50年代,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镜头下罗湖出入境管制站,列车伟岸尽显工业化时代特征,但候车人一脸从容依稀小农社会;与罗湖口岸相比,沙头角混居区一点都不显得繁盛,往日的街道、楼房、大树、广告牌、胡同、界碑、戴宽大防晒帽的女人今天依然能找到某些影子。60年代,英国人玛丽·克拉克(Mary Clark)站在香港新界的山头举起了相机,镜头北望,深圳河边显得荒芜,看得见的是滩涂、绿树、远山。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深圳的解放,深圳的影像多了本土作者的身影。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中国人拍摄中国人,骨子里满是热血沸腾的心境,欢迎解放军进城、庆祝解放大会、建设深圳水库、沙井蚝产业、知青生活……作品更细腻更有时代烙印,只是照片多为黑白,而彩色照片依然是国外摄影者之作,如日本人出目里利吕井拍摄的学校、街道、房屋、行人,照片中当然也少不了深圳的地标沙头角中英街,一地两岸。

东方风来满眼春。四十多年前,承载着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的深圳成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这里吹起,为中国看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也为世界看中国推开了一扇门。鲲鹏乘风起,扶摇九万里。因改革而生、以创新为魂的深圳,始终坚守初心、不忘使命,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在实干中奋进、在开拓中前行,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充分证明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深圳摄影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是在建立经济特区之后,内地各类人才纷纷涌入,经济突飞猛进,百业繁盛。其中,深圳诞生了一本对中国摄影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摄影》。《现代摄影》发刊于1984年,陆陆续续出版了32期,直到1993年停刊。《现代摄影》杂志落地于深圳,而办刊理念又超越了深圳,甚至超越了当时的中国,当时让能看到《现代摄影》杂志的读者对摄影的认知有了懵懵懂懂的飞跃,从而影响到了中国摄影的新走向,至今依旧余音袅袅。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深圳摄影人大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客家人”,因为有着对故乡的怀念,有着对他乡的包容,使得深圳摄影成为独有的另类,包容各种风格,囊括各类题材,怀旧与创新兼容。在各类摄影活动中,或许不能全见深圳摄影佳作,但私下的交流却是精品如潮。深圳摄影人的创作,很多是为摄影理想,为内心抒发,或仅仅为好看好玩。受益于深圳经济发展率先致富的红利,深圳摄影人的创作摆脱了成本的约束,显得更随心所欲。深圳的摄影作品,既有深圳人以摄影为手段对故乡的理解,也有深圳之外的摄影者以域外的眼光对这里的描绘。但是,在深圳这座移民群体为主的城市,无论拍摄什么样的影像,都难免把焦点对准了外来者,那些来深圳打拼的非深圳土著的人群,《农村包围城市》中的住客、《大芬油画村》中的绘者、《升》中的工地建设者、《罗湖口岸》中过境的祭祖者、《股票风波》中的股民……没有居高临下,有的多是平视、旁观、将心比心。深圳摄影人能有这样的胸怀,深圳的摄影作品才能包罗万象,诚如当年叱咤风云的《现代摄影》。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现代摄影》散播的火种,现在依然时不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绽放。于是,深圳摄影相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余年,后浪推前浪佳作精品不断。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无需分辨谁是土著谁是后来者,也无需区分哪里是他乡哪里是故乡,没有趋同的风格,没有相近的流派,仿佛每一个人都是特例,每一个人都是旁观者,这反而促成了深圳摄影繁花锦簇的特色,也无意中印证了深圳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

今日深圳,生机勃勃、日新月异,是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中国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生动样本。这是一座魅力之城,活力之城,动力之城,创新之城。今日深圳,奏响先行示范的新时代强音,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改革开放再出发,奋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粤港澳大湾区正扬帆起航,深圳摄影变得更立体更现代,深圳明天会更好!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52期·5、8版

文字:齐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