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2023“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入展摄影作品-《汗土》
发布时间:2024-05-13
作品名称:《汗土》
作者:牛红旗
作品阐述:
土地是无私的,又是深情的,特别是经历过酷旱的西海固的黄土地。
在西海固,蹲在用心耕耘的土地上,抓一把黄土在手心,攥着攥着,就会沁出汗来。
二十多年前,在海原县蒿川乡的公路边,我坐在一块里程碑上,用整整半个下午观察着一位老人。老人单膝跪在一块麦苗稀疏的麦地里,用一把小铲清除着的杂草。从开春就一直没有下雨,麦苗长得十分瘦弱,可老人十分锄草很认真。他左右腿轮换着向前锄行,一根麦苗也没伤损,一棵杂草也不放过。他觉得腰酸痛了,便手伸向后腰捶一捶,汗水流到脸颊上了,就抬起袖口抹一抹。有时他来不及抬手,汗珠就会滚下来落在身上或掉在地里。每次出现汗珠落地的情形,他都会低下头去探看一下,看汗珠究竟是落入了土里,还是滴在麦苗上。
或许我如此长时间观察一个老人铲草有些失礼,可当我上前递上纸巾时,他惊得身子向后一仰,坐在了地上。原来他只顾一心一意干自己的事,没有留意大路边还有个人在长时间观看他。老人见我手里拿着笔和本子,认为我是记者,放下铲子与我交谈起来。他对我讲,人杰地灵是个最好不过的词语,土地无论多干旱,只要人肯拿真心对待它,一旦天降下雨水,它就能配合人心鼓足力气,把庄稼供养到极致。
他与我交谈(实质是我在听)的过程,难免露出一些惆怅。他让我把他讲的记在本子上,好将来验证。他又说,土地与人的生命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体验。爱土地,爱庄稼,爱女人,爱子孙,爱越是广泛,活人的意义就越深长。说话间,他左手的三根指头一直捻弄着身边地里的土。他还把一小块土坷垃送到鼻前皱着眉头深情地嗅了嗅。
过去,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地区,是一片沟壑纵横,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几辈人生活下来,人畜饮用的几乎都是苦咸水,大半地区遇到雨天尽可能把雨水收储在水窖里,以备常年生活需用。整个区域遇到天旱无雨,大量的土地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即便那位把爱深藏在心底辛勤劳作的老人,到头来除了期盼,便只剩下手心攥着的那把汗了。
二十多年过去,我再没有遇见过这般俯身于土地的老人了。实际上再没遇见第二位那样老人的原因,是国家后来实行的几项政策彻底改变了西海固的面貌。第一是建设了如“百井扶贫”等诸多引水脱贫工程,基本上解决了饮水和水资源严重匮乏问题;第二是从199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移民搬迁,实行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插花移民,从西海固地区迁出了120余万人,迁到黄河灌区,建起了渠口、红寺堡、闽宁镇、太阳梁等移民新区,改变了这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使他们脱了贫,让受伤的自然环境免除了进一步恶化。第三是实行封山禁牧和林草种植,让生态逐渐好转,从而雨水多了,空气湿润了,土地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干旱了。还有,农民脱贫致富以后,家家有了农作机械,再加上近年国家投资进行大规模高产田建设,把农民手上坑洼不平的小块山地免费用机械修整成了大片高产田,并配发给农民化肥和给予机械耕种补贴。
现在西海固的梯田,曲线优美,气象非凡,夏季绿意盎然,秋季金色叠嶂,四季景色悦目,在田野中劳作的人,脸上绽放着怡然的笑容。
再攥住一把土,就能回忆起过去、看到未来,感受到人与土地的血脉关系,心生土地般博大的爱。
我曾摔过一跤,倒地后身首全贴在地上,两手和脸面沾满了土。我并没立刻爬起来。我自责走路不当心的同时,仿佛听到了地下回响着的丝丝缕缕禅语。太遗憾了,我不是农人,没有设身处地和土地打过交道,没能领会禅语中的玄机。我站起来拍打尘土的时候,心里想着这么一句话,土可以养人,也可以埋人,土地是无私的,是深情的,是人的命根子,舔一舔黄土地里的土,咸滋滋的。
这便是我对土地的理解,是想通过这组照片呈示我对西海固这片土地的深爱。
推荐语:
红旗先生对故乡西海固的热爱是纯粹又真挚的,作品有一种炽热而罕见的厚重感。他镜头中的大地、苍生、物象无不呈现出坚强、向上的精神力量。他漫步在五行缺水的西海固,用发现美的视角,诗意地讴歌着他深爱的家园,用社会学的目光,紧贴土地记载着历史变迁。
《汗土》是红旗继《疼水》之后推出的又一组叙述西海固的力作,这组作品平静中涌动着情绪,用高度综合的影像照射出西海固土地的特质,折射着人与土地的血脉关系,并借助一幅幅具有新意的图照给人的阅读带来享受。
红旗能够在经验约束下松弛的表达,他的作品注重时空开合,从多个角度捕捉人与时空的关联,这组作品既是纪实的,又是抒情的,既是客观的,又是由内向外发散启示的。他擅长叙述物象之间的关联,用温暖撑起希望。
欣赏这组作品能听到红旗发自内心的呐喊,且声声震撼人心。(王争平)
评委评语:
数十年来,牛红旗持续地从事有关宁夏南部山区地理景观与人文生态的影像采集。这组以《汗土》为主题的作品,着重于描述人与土地的关系。牛红旗承继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许多摄影师的那种登高望远式的观看视角和略微夸饰的视觉范式,这让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个人化的浪漫想象,同时也延续了某种宏大叙事的企图。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达,让他的照片在今天显现出一种少有的温情与诗意。设若以另外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来观看和编辑他那些数量巨大的照片,付诸另外一种选择的方法和结构逻辑,他的这些照片或许会显现出更为重要而持久的价值。(刘树勇)
西海固的黄土有细密的根须,抓一把在手心,攥着攥着,就会沁出汗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18-09-29
三滴水村的水库两旁的台地上,有一条条鲤鱼形状的人工梯田等着雨雪来滋润。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 2015-01-17
西海固过去不仅用骡马牛驴来耕地,也还使用骆驼耕种。人们通常把骆驼叫大牲口。这或许是西海固最后一对在盐碱地里耕作的大牲口。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 2010-04-18
过去,无论下雨或落雪的那一天,都会是西海固人心目中的好日子。即便是零零星星打在人们脸上是细碎雪花,也能痒酥酥地激荡出舒心的笑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2015-01-17
酷旱之年,用来蓄水的大水库,也会经常底朝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15-07-05
给母羊接生是一门手艺,没水的话,用绵绵土给初生羊羔爽身时,一定要细心,要格外温存。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 2015-01-23
麦苗长势还好,麦地旁边地膜玉米的杂草需要铲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境内。2013-05-13
老人们每每谈及过去,难免要告诫后辈儿孙,在敬重土地的同时,还要记住土豆的养育之恩。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 2016-11-05
听见父母说,不久就要从没水吃、没路走的山沟里,搬到县城的娇子小区去住楼房了,马小梅与马小明姐弟俩顿时兴奋地产生了爬梯子上楼的激情。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2013-01-28
从大山深处去往新农村宅院的路上,每个人脸上都堆满了笑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15-12-20
生态移民、封山禁牧改变了西海固的气候,人们再也看不见过去光秃秃的山丘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2022-04-28
西海固民间有句新顺口溜:想要日子好了再好,别忘植树和种草。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2022-04-22
桃花缤纷的时节,恰是村民们志愿上山下沟植树的时节。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2022-04-13
马富贵老人站在峁尖上俯瞰着山谷内逐渐淡去的晨雾,他发现干涸多年的沟底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股子溪流。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17-05-23
农业合作社让劳动力得到了合理分配。地膜玉米成为了西海固旱涝保收的主打作物。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 2019-02-10
马江志想不到活到这把年岁了,竟然种上了引黄水浇地。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境内。2021-03-06
人把心用到哪块地上,哪块地就有模有样,将来就能可能长出好庄稼。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22-03-20
无公害蔬菜种植,是西海固农户近些年创收增效的好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22-04-17
引进技术在沙土地里种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销路很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22-07-30
多产能种植中,苜蓿种植也算一项。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境内。2022-06-19
自1996年9月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开始,远隔千山万水的闽宁两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个闽宁合作项目促进了西海固的经济发展。其中的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与固原市29家养殖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将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方式,带动了大量当地养殖户增产增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22-07-29
西吉县震湖乡立眉村支书郭瑞军得知开进村的一辆辆推土机和铲车,是来无偿帮助村民把山坡地改造成高效梯田的,高兴地跳了起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2021-05-31
截至2022年11月底,宁夏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70万亩,超过全宁夏耕地面积的一半。2023年宁夏全区计划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93.7万亩,重点将依然向西海固地区倾斜。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境内。2022-11-06
高标准农田加上地下滴灌,大幅度增加了土豆的产量。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22-10-16
玉米秸秆不再是烧炕柴火,已被就地生产成了能够储存的饲料。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24-01-11
精于稼穑的村民,能把各种劳作姿态当成愉悦的技能表演。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境内。2022-08-01
六盘山西麓,有一面叫作伏羲崖的褐色石崖,距地面50米的崖面上,有眼石窟,石窟内供奉着神话中人类的祖先伏羲。传说,伏羲先祖曾居住在这里教会了当地人耕耘稼穑。又迎来了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季,农民户户相帮,把收割的小麦、大麦运到伏羲崖下的打麦场上,喜气洋洋地打碾着。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境内。2022-08-01
晾晒粮食时也会晾晒一下心情。晾晒粮食的人,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难免要家长里短地聊一聊发生在各自生活中的喜事和趣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202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