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美丽中国”2014第二届江苏城市摄影(团体)擂台赛入选作品选登
发布时间:2015/1/23 来源:中国摄影报
由中国摄影报社和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美丽中国”2014第二届江苏城市摄影(团体)擂台赛,于去年5月至11月在江苏省宜兴、常熟、丹阳、句容、淮安、海陵、如皋、千灯以连环赛事的方式次第举行。基于去年取得的良好成效,主办方再次邀请名家评委,改良赛制细节,继续释放江苏摄影人的热情。
本届擂台赛延续第一届接地气挑选手、现场讲评结合的操作模式之外,细节设置更具服务性、挑战性和互动性。不仅由各承办地选取拍摄景点,设计创作路线,还提前公布了《创作指南》,以便让参赛选手有更多的时间安排行程、自由拍摄。另外,活动还设立自由投稿组分开对垒,每场两组共设66个奖项,给更多基层摄影人以交流机会。各基层摄影组织集体参赛,继续弘扬团队精神,增强组织凝聚力,展现了各地综合摄影实力。擂台赛每行至一站,都引来一场影像的风暴。8个承办地也借助这一平台,充分展示了各地城乡建设、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提升了其在省内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梅开二度的擂台赛虽然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比赛给参与者、围观者带来的震撼和感触还在发酵。希望借助此次擂台赛的评委观点、参赛选手感想和各站优秀入选作品的集中呈现,再现这次紧张激烈的影像竞技,分享赛事背后的智慧迸发。
“选手组”评选流程
参赛选手组成:主办地 9名选手+客队共21名(3名选手/每队)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二等奖4名 三等奖15名 佳作奖10名,
STEP 1 选手自荐
每位选手投送5幅(组)作品。由各队领队或代表,现场对本队选手的作品进行介绍,并推荐每位选手的1幅(组)参与评选,最后产生共30幅(组)备选作品。
STEP 2 第一轮评选
评委从30幅参评作品中,以计票形式选出20幅(组)作品,作为一、二、三等奖的备选作品, 余下10幅(组)作品为“佳作奖”获奖作品。
STEP 3 第二轮评选
评委从30幅(组)备选作品中,以计票形式选出5幅(组)作品,作为一、二等奖的备选作品, 余下15幅(组)作品为“三等奖”获奖作品。
STEP 4 第三轮评选
评委从5幅(组)参评作品中,以计票形式勾选出1幅(组)作品,作为一等奖的获奖作品, 余下4幅(组)作品为“二等奖”获奖作品
STEP 5 评议总结
五位评委对本场活动进行总结。
评委观点
孙京涛:“把现实‘转译’成独特视角”
真实的概念根本无法把握。比如在评选过程中,有影友上来给我拍照片,以为拍到了真实的孙京涛,其实根本没有拍到。我们应该依从我们的学识对现实进行思考,把现实“转译”成独特视角。拍摄时,我们要用什么影像语言去思考?这是我们要注重的。
摄影的构成是从四个边框开始,这和绘画不一样。有的画家画人物,从耳朵开始画,但是摄影不行,建议大家深入去理解边框。参评的照片里有的构成是不对的,没有从四个边框考虑构图,我觉得这种作品构成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大家都去拍照,但每个人取景方式都不一样?到底应该怎么取景?我们需要思考。
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我们从现实中去拍摄,不仅要有眼力,还要有智慧。有些照片的思维元素是混乱的,不知道这个图到底要说什么,画面中的元素太多了。另外,彩色照片中呈现的颜色也不一定是所见即所得,也要在画面的框架结构内有所把控,否则也会导致视觉的混乱。
拍摄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我们的摄影是建立于现实的,作品应该能让人们去思考人应该怎么活着。如果把摄影只是当成娱乐工具,陶冶情操,很浪费。打个比方,习总主席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我们要怎么用摄影去实现?大家要学着从不同层面,用智慧,对现实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刘树勇:“找到更多不起眼的细节”
如果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拍照,优势就是新鲜感。我们有的时候对身边的东西“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所以保持新鲜感,保持好奇最重要,摄影师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保持好奇。而本地摄影师的优势在于纵深性的话题。但新鲜感有个劣势——可能会把握不准,有偏差。这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关注点,造成大量的雷同。一个景点,肯定被无数的相机扫描过,再想新鲜,很难。
拍照片,除了内容要抓得准,能不能找到更多不起眼的细节去表现?这样可能会更好。如果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创作,就必须直接进入细节。现在相机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个人对影像的控制才是最重要的。
严志刚:“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在看参评照片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忆之前做摄影师时的一些经历。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艺术,那一瞬间,一定是你对社会的理解、人生的阅历完全结合后再进行的总结。但很多参评照片的瞬间真的只是瞬间,不够深入。
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作者讲解照片的时候,都是用嘴巴来说,可能说的比拍的还好,这就证明我们运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比我们语言能力差。有些人平铺直叙,有些人会抖包袱,这些人会用各种方式让说出来的话多姿多彩。所以,照片视觉语言的表达还不够多。大家都站位很高,但是照片有国家,没有集体;很漂亮,没气质。
另外,摄影师人为干预有点多了,比如一些摄影师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干扰,还有一些摄影师移花接木。其实后期应该在有基础的情况下再做。还有,很多人不愿意用自己的话来起标题,都在说别人的话。作者必须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其实摄影里没有太多的主题,如果硬要说有,那么只有生与死这个主题。如果在摄影生涯中能够把这个主题把握好,那你就成功了。
任悦:“要拍真的,活的,要有意义”
目前的摄影人,不是摄影家就是走在成为摄影家的道路上。我想说,现在想成为摄影家,要比上一辈人困难很多。以前的摄影是精密技术,现在人人都能玩摄影。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自己能拿什么来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摄影家?基本功很重要。你使用了中画幅的方片,还是135?为什么要裁切?为什么要转黑白?这些都是基础技术,要自己去理解。
我记得美国摄影家维加(Weegee)说过,我没有秘密配方,我就是我自己。身为摄影师,如何创造奇迹?你要知道自己的创作理念、选题,走到哪儿都能发现亮点。照片是现实的,也是脱离现实的,在于奇遇。不能是脑子里想好的样子,等机会来了拍。这是死的,不是活的。要拍真的,活的,要有意义。自然风光也有要抓活,云雾阳光这些都要靠偶遇。
有人以个人臆断为图片命名,比如留守老人、妯娌。你确定就采访过吗?这些作品得了奖,公布以后,很容易引起诉讼。写实性的照片,起名字一定要谨慎。另外谈一下大家的后期处理方法,即便对图片有调整也一定要注意不要违背原来的意愿。比如淮扬菜为什么清淡又好吃?是因为材料很好。如果烹饪的时候放了不合理的调料,那就前功尽弃了。做后期也是同样的道理。
李楠:“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看,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无论走到哪儿,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都拍下。那么就一定要有感动,在眼睛、心灵都觉得不能错过的时候,再拍下照片。我们先解决量的问题,单幅还是组照,做多大体量。然后才是“深度”问题,即照片反映出的摄影师的理解。这个理解要代表社会、现实,能够和更多人发生感情。
图片不是用来解释和叙述的。很多参赛者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都充满了感情。可是,优美的表达最终能不能从图片本身看到?可以被叙述的照片,不是好照片。另外,参赛者讲的故事中,许多特别好的情节都没拍,非常可惜。大家拍一个人、一件事,一定要注重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细节是为了主题服务的。
拍摄一个主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1)切入点要小,如果是一上来就“高大上”,是无从下手的;2)延展面要大,从小切入点开始,不能停留,要延展开来;3)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注意丰富性和差异性,组照的编排应有节奏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要有差异性,挖掘度要深。
宋刚明:“把心灵放入相机”
真正的优秀作品是摄影者个人经验、阅历的体现,不仅仅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摄影是一种表达的工具,就像写作,写得好,用一般的笔也能出传世之作,不会写,用派克笔也没用。相机这个冷冷的铁疙瘩,能够拍出感动我们的作品,是因为我们用头脑表达出来了。看不见的东西是最难拍的,所以如何展示摄影作品的妙趣,是我们要努力的。
参与擂台赛,得奖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它悟到摄影是什么,将来怎么拍照片。中国从人数上可能是摄影第一大国,但中国摄影家在国外被承认的很少。作为摄影人,对文化要有更高的追求。希望大家有更高的追求,放下参赛的包袱,把心灵放入相机,让自己的心灵故事传播出去。
曾璜:“创意和选题,技术技法,视觉表达,主题诠释”
一幅作品的好坏是没有大运可撞的,选好题,思考用什么表现手法、器材,然后再去拍, 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可以在艺术层面上来讨论的作品。怎么去判断一张照片?我分4个层面:创意和选题,技术技法,视觉表达,主题诠释。每个层面都5分的话,照片最终就是5分,如果有一个层面得分低,那么总分就是这个低分。评委也基本是这样在评片的。把你的照片拿去给旁边的人看,让10个人按这4个层面来打,就知道自己的照片到底好不好。举例来说,关于摄影技术技法,构图、用光、色彩、曝光控制、线条运用等,一项项来考虑。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再加上艺术摄影、当代艺术评价的经验,才能建立起相对全面的评价体系。
沈遥:用影像留住我们身边的生活
本届擂台赛较去年有很好的改良,擂台赛活动日益成熟、丰富,这是江苏乃至全国摄影人都喜闻乐见的。本届涉及的8个地方,为拍摄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选题,也是中国摄影报、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深入基层的成果,应该可以作为摄影惠民活动的经验之谈。
通过两届擂台赛活动,我们培养了基层组织活动能力,培养了一批摄影创作者,锻炼了创作队伍。这次的场面特别可喜,大家在团队作战这一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再从个人来看,很多影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紧张的拍摄中、在比拼交流中获得提升。照片是平面的,但生活不是平面的,从深度去报道,这是很好的经验。
擂台赛为基层摄影人的创作交流提供平台,为大家创造更多提升机会、取经的渠道,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大家把镜头的视角对准身边的生活,希望大家用影像留住我们身边的生活。借擂台,借比赛,请到摄影名家,从更高的视角,为大家带来新鲜的思想,重新发掘本地的美。
百闻一见
苗一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团队参赛机制的集体实践
擂台赛和拉力赛是国内摄影比赛中常见的赛制,主要特点是在较短时间内,在规定的主题、规定的区域里拍摄参赛作品,就像是 “命题作文”考试。在“美丽中国”江苏城市摄影(团体)擂台赛中,江苏全省各地有8个参赛队轮流“摆擂”,每个客队派出的3名选手要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拍出佳作,与当地9位选手长时间积累的经验同台竞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常熟队在本次擂台赛活动中除在本站成功“守擂”外,能在外地尤其是后4站的“打擂”中蝉联获得一、二、三等奖,最后以总积分53分(高出第二名21分)的成绩夺得总冠军。除了参赛选手对摄影的表现手法和技术基本功娴熟的掌握之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运用了在拍摄前期对站点城市的调研、选题,后期统一选片、调整和编辑(包括组照和系列)等战术。在整个过程中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了统一调度、个体配合团队的优势。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之前,常熟队的领队和选手在百度百科、地图和当地的城市新闻网、百姓生活网以及摄影网上在线查询,或通过电话、QQ咨询,熟悉和了解包括地理交通、主要产业、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和百姓的生活民俗风情等情况,然后选择表现主题,寻找具有当地的特征作为题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 历史和文化特征。包括历史建筑和遗存,文化项目和代表人物;2. 地方主要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倡导点;3. 地貌、景观特点(就是指当地的自然风景)。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特征,再考虑每位选手自身的特长,初选一至两个拍摄主题,并拟定拍摄方案和表现手法(包括被摄主体、场景、镜别、单幅或组照形式等),有些拍摄主题需要提前和有关方面沟通,安排拍摄时间等。做好拍摄前准备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创作效率。
为此,我们一到站点城市就去勘察现场,而不是用“扫街”的方式碰大运,很快就能进入创作状态:根据预案选择的题材场景,接触被摄主体(人物),观察环境、光照等条件,因地制宜修整方案;尽快决定使用的器材,调试好相机、镜头等技术状态,选择最佳机位进入拍摄状态;抓中带摆,摆中抢抓。和被摄者进行沟通,逐步相互适应。注意视角、景别的变化,主体和背景的关系;注重效率不恋战,“打一枪换个地方”;领队到各站现场部署指导,选手们各自为战、分点拍摄。集中精力独立思考,不干扰、不蹭拍;不同的题材在表现方式上思路要宽,寻求变化不重复。另外,在拍摄过程中尊重被摄者,友好地和被摄者进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询问拍摄主题的事件背景要素,有助于后期调整、标注题目和图文编辑,这对于报道摄影组照的方式尤为重要。记下被摄者的联系方式,也便于日后寄发照片,建立摄影人的诚信形象。通过以上几点拍摄方法可以有效地缩短创作时间,在较短的时间里创作出“一批”作品供择优选片,为挖深题材、拓展表现力和进一步研讨提高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在选题上,风光还是人文,一直是大家纠结的问题。后来,我们总结,无论是风光还是人文,体现人物活动的照片比较容易脱颖而出,而有情感的人物更是能够打动评委。因此,能否抓取人物的“精、气、神”,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成为攻关的关键。在注重拍摄主体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主体与陪体人物或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尽量在选择好环境(背景、光线、前景等)前提下,集中精力抓取主体人物的精彩瞬间。即使是风光作品,有自然有序、形态生动的人物活动点缀其中也会加分。到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外地参赛,更是如此。除了拍好预先选定的主题外,还应随时观察捕捉身边发生的题材,提高关注、挖掘身边题材的敏感性。
如果说高效、认真的拍摄是产生好作品的基础,那么恰当的编辑方法也能够为作品加分。在后期的选片、调片中,要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和拍摄方式,进行调片输出处理,其中包括了影调、色调,裁剪、修润等方面,常熟队采用由领队统一选片和编辑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各选手参次不齐的后期处理水平。在这次擂台赛中,组照和单幅作品形式的选择是参赛者需要重点把握和抉择的问题。对于叙事性强的事件,适合用组照的方式报道摄影,以一定的逻辑思路来组合。但是组照的拍摄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很少有偶然性,后期编辑的难度也很高,弄不好成为照片的罗列和堆砌。从某种程度上说,单幅的作品需要更强的典型性和概括力。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次活动既使更多的队员轮流在较高的平台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克服了选手之间的个人差异而保证整队水平恒定,充分地发挥团体擂台赛中的合作优势,体现出了这种机制的优越性。
宜兴站
云湖村落 茅溦 摄
采春(组照之一) 黄富民 摄
芳桥之春 陈成 摄
常熟站
十里青山半入城 陈福宝 摄
陪练 王延明 摄
群鹅候令 张宏 摄
丹阳站
满面春风花中行 陆双美 摄
机械化收割(组照之一) 黄顺林 摄
纽带 罗春华 摄
句容站
生态茅山 王义华 摄
太平盛世-中国梦 房建民 摄
层林尽染-宝华山 笪宏衫 摄
淮安站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孙联明 摄
运河,我的浴场 朱天羽 摄
风雪 方向东 摄
海陵站
璀璨家园 郑文才 摄
梅乡京韵 张宏 摄
垛田风光 胡兆明 摄
如皋站
会飞的童年 范建华 摄
飘香 周绍亮 摄
初生牛犊不怕虎 王海龙 摄
千灯站
家园 沈晓夫 摄
水乡晨雾 王品良 摄
昆曲点亮人生(组照之一) 蔡雄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