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40多年如一日,服务基层的最美医生

发布时间:2018-05-06  作者:张峰  来源:中国摄影报

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有一个美丽的乡村——华芦村,华芦村隶属西亭镇管辖,由5个生产大队合并而成,常住居民人口约5000人。

在华芦村,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医生——吴广嗣。吴广嗣出生于1956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通州卫校学习医疗知识,毕业后进入乡卫生院实习。1976年,21岁的吴广嗣成了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当时的赤脚医生收入非常微薄,全年收入不到80元人民币,白天还得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吴医生调侃着说,当时赤脚医生的收入是买不起鞋子穿的。

40多年来,吴医生的足迹遍及当地的家家户户,无论白天黑夜,酷暑严寒,只要接到出诊通知,哪怕是深更半夜,他都会起床出诊,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吴先生”。

2000年之前,通州的农村还未建造成“村村通”水泥路,乡间的泥土路蜿蜒崎岖。有一年寒冬的一天深夜,外面下着雨,劳累了一天的吴医生正在酣睡,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一位村民家老人肚子疼,老人的儿子衣服都湿透了,站在门外瑟瑟发抖。吴医生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拿起医疗箱就出了门,由于外面下着雨,路上泥泞湿滑无法骑车,吴医生就与来人步行赶往病人家中,一路上,吴先生摔倒了两次,有一次把雨伞都摔掉了,但他始终把医疗箱抱在怀里。经过诊断,老人是患了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住院进行手术。由于患者家离卫生院较远,老人的儿子一人也没法送患者去医院,吴医生在进行了简单的术前处理后,就与患者儿子一起,用自行车驮着患者,一个推,一个扶地赶往乡卫生院。由于及时送院,患者转危为安。等安顿好患者之后,吴医生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往家中,这时,雨停了,天也亮了。

像这样深夜出诊的例子吴医生不胜枚举。自2011年开始,国家实行医疗改革,规范了乡村医疗管理,在每个村设立了村卫生室,从此,吴医生每天7点半准时到岗,他是最早到岗的一位。虽然上班时间是8点钟,但他知道,即使早半个小时去卫生室,那里还是有患者在等待着他。

卫生室里共有5位医生,其中一位老医生因身体原因己好久没来上班了,除去两位医生在收费和发药,就剩下吴医生和另一位老医生在诊疗了。卫生所没有护士,所有的诊疗、配药、扎针、换药瓶都是这两位医生在进行,由于乡亲们特别认可吴医生的医疗水平,他总是卫生室里最忙的一位。对于一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吴医生便上门服务。

吴医生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起床,因为自家农田还有一些农活要等着他去干。在起床到上班的这个时间段里,他不但要干农活,还要接待前来问诊的乡亲。虽然卫生所有规定,诊疗需到卫生室进行,可乡亲们都上门来了,总不能不近人情吧,吴医生还是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听患者表述,在进行简单的诊断之后,给出患者建议,小病建议去卫生室,疑似大病建议去大医院。

笔者问吴医生目前的工资待遇如何,吴医生笑着说,现在村卫生室实行的是公卫补贴与基本药物补助,每月差不多也有3000余元的收入,比起前些年好多了,说起这3000余元的收入,吴医生一脸的幸福。

晚霞映红了天空,劳累了一天的吴医生背着诊疗箱,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道路两旁的油菜花开得正艳,乡民们做晚饭的炊烟袅袅升起,吴医生的身影渐渐淹没到乡村美景中。正是有了众多的吴广嗣这样的乡村医生,才构架了中国医疗体系的完整,老百姓的医疗才得以保障。这样四十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的“吴先生”才是乡村最美的医生。

田间劳作

在家义诊

出门上班

上门报务

诊断病情

诊疗开药

配药

扎针

贴心服务

搀扶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