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入选佳作
《尘界》——窦绍林
作者自述
它就在那里——大江之畔两座高大雄奇的烟囱。苍穹之下,它耀眼夺目的身影是一道独特且又令人充满困惑的风景。黎明醒来,睁眼就能看见它。它挥洒蓝天,不戴脸谱,真实地抒写着时代变迁,见证了社会文明的进程。烟囱下,原来低矮的楼房,现已是高楼林立,极速膨胀的人类,不断地吮吸着它的能量……假如某一天,它突然消失,人们是兴奋还是失落?它是否还会出现在当下人们的昂贵记忆里呢?
它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于重庆长江之边的我国156项目重点工程之一。经过8次技术改造,80年代后期将原来数根并排的低矮烟囱,改造成了现在的两个高大烟囱。改造后的它,冒出的是与白云一样的白色烟雾,在我们的头顶之上,日月同辉,山河做伴,云彩相随。每每相望,无时不感觉它的壮美,它的能量。
听说它要搬迁,当今大城市已没有它的栖身之地,它必须搬到远离城市的郊外,去继续履行人类赋予它的职责……面对越来越残酷的PM2.5、CO2……我们该如何应对?该如何核算人类支出与收益?绿色低碳生活从何而来?
每天的事,总在发生;重要的是,它每天都在发生。芸芸众生,万象表情。不担心它的生长、衰败、及其生死轮回过程,而最恐惧的是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漫长的相处生活中,从蜜月期,到淡泊,再到麻木,最终忘却了它的美丽。看不清它的丑陋,仿佛一对每天都在见面却又互不相认的路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每天都在看着它漫漫的老去。你仿佛离它很近,日日相问,却又离它很远,冷眼相对。它为何物,该不该来,何时消失?不想让它成了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却欲罢不能。能留作记忆的,也是最难的,就是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吃饭睡觉、感受未知、共同呼吸以及还未消失的时候,就将它作为记忆的样本拷贝,当做人类社会学及美学价值的史料收藏。
我所能做的也是想做的更是正在做的,就是把它记录下来。而能不能将它变成共同的记忆呢——直到它消亡!
苏珊.桑塔格说:“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是我占有了它,或是我“被”占有?是它被人类占有利用,或是人类被它变相贩卖?!而真理是,只有占有,才有财富。有了财富的积累,才能富裕。富裕的尺码,是贫穷。公平、正义,是台上小众的遮羞布;而台下的,只是一个个听戏受洗的大众。人间两极差距越大,财富就愈显露。财富中心,就是世界的中心!
评委评语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和日常生活空间当中,总有一些标志性的事物在那里,它会标识出我们经历的岁月。我们每天经过它,眺望它,在我们远离它的时候想起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构成一个人生活记忆的事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多。
这组照片的拍摄者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标志性事物,围绕着它,人们在这里修养生息,过着普通而又平静的日子。这组照片给出的启示就在于,影像的采集不必总是去猎取那些远方的奇观。更重要的还在于贴近自己的生活经验,观照自己的内心生活,在那些琐碎庸常的生活细节当中看到自己的存在,并通过影像予以细致入微的表达。“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宋代理学家朱熹这句话可为此组照片作出一个很好的注解。(刘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