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2018“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入展作品《嬗变》-潘永强

作品:嬗变

作者:潘永强

作品阐述

2017年5月30日,伴随着轰隆隆响声,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山东球墨铸铁管厂1号高炉被拆除。随着这一具有标志性设备的倒地,一个多月的厂区拆除工作已近尾声。球墨铸铁管厂已有60年历史,山东省第一炉铁水和第一根球墨铸铁管就诞生在这里。2016年12月27日,该企业因为环境污染、技术落后、产能低等多种因素,宣布停产并搬迁,数千名工人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上世纪50年代,济南市建设了以冶金和化工为主的东郊工业区,随着这些工厂在污染排放上的恶化,老工业区成为济南雾霾问题的症结之一,空气质量催促着济南整顿重工业产业。2014年,国家发改委确定该企业关停并搬至临沂市兰陵新厂区。这组照片从2015年开始,历时3年多时间,记录了面临搬迁的球墨铸铁管厂,从工业区污染问题进而由表及里地深入中国传统工业的困境与挣扎,在经历转型升级阵痛期,如何寻找“新生”的过程与代价。

推荐语:

“情感融注”和“情感表达”的时代意蕴

潘永强把“转型”这个大的时代命题,浓缩到已经六十岁的老企业——山东球墨铸铁管厂这个“点”上。该企业因为环境污染、技术落后、产能低等多种因素,伴随着山东钢铁济钢集团的整体搬迁步伐,在经历了“阵痛”的过程中,“腾笼换鸟”促转型,“凤凰涅槃”促提升,走出一条富有山东特色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之路。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不但把镜头聚焦在高炉的拆除,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人”的变化。 3年间他去了无数次,记录下工人在车间火花四溅、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一直到关停前最后炉火熄灭的过程。走在空荡荡的车间举起相机时,他的泪水模糊了取景框。其中,有一幅幅细节特写镜头尤其令人感怀:在与工人们一起吃“散伙饭”时,他拍下了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车工宋魏,决定要到数百里外的新厂工作时泪流满面的瞬间;他捕捉到了高炉工李庆锋,在驶离厂区的大巴上对老厂恋恋不舍的眼神……

摄影大师布列松讲过:“拍摄让头脑、眼睛和心灵处在同一瞄准线上。”潘永强把自己的情感和工人、工厂命运融在了一起。正是他“情感的融注”和“情感的表达”,使这个“生硬的工业题材”充满着人情味,也充满着人文关怀,仿佛读了一个变革时代充满情感的故事,激起了内心强烈的共鸣感。老高炉倒了,老工人退了,在职工人异地迁徙,但是他们对老厂的情感依旧;新厂区新生活开始了,工人们的情感中又有了新的希望,这种“点”“线”结合的结构,强化故事性。用潘永强的话来说:“我想通过影像,展示中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阵痛期,如何寻找“新生”的过程与代价,为时代存照。”

潘永强已经做到了。他以饱含情感的镜头,记录下了转型期的这段历史和阵痛期的工人们的情感世界。

毫无疑问,这样的历史和情感是真实的。(谷永威)

评委点评

社会进入转型期,接地而至是人生转型、职场转型、生活转型,伴随着“转型”这个关键词的出现,任何转型过程中的人是活生生的故事主角。用摄影纪录转型,必须落点在人物的情感状态,即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主人翁的人生态度。这组《嬗变》虽然是传统图片故事操作方式拍摄编辑,显示了作者关于面对大题材的构建思路,大视角情怀和细腻的观察深入的挖掘能力。纪实摄影的原则不外乎四个,真实性原则、关注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情怀、本土化题材和对影像的长期坚守纪录,作品都基本做到了。(李洁军)


1、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球墨铸铁管厂区已经被高楼住宅包围。

2、球墨铸铁管厂铸铁车间内,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空气中布满粉尘,粉尘不仅是工人健康的大敌,还会给周围的住户带来污染。

3、铸管车间一位工人的脸上、口罩上布满粉尘。

4、家住恒大城小区的徐女士给花卉浇水,窗外的球墨铸铁管厂在冒着浓烟,小区离工厂一路之隔。

5、居民停放在球墨铸铁管厂附近的车辆上布满灰尘。

6、济南遭遇严重污染天气,与球墨铸铁管厂一墙之隔的里仁学校给学生提前放学。


7、高炉车间的工人在休息,职工们对企业搬迁未来充满不安。

8、球墨铸铁管厂当班工人在高炉车间合影留念。当天,已有60年历史的该企业正式宣布停产。

9、几位收购机器设备的人员对工厂设备仔细查看。

10、工人们进入拆除现场准备工作,他们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

11、工人切割拆除高炉底座。

12、伴随着巨响,球墨铸铁管厂的1号高炉配套设备被拆除。

13、曾经的钢铁巨人变为一堆废铁,球磨铸铁管厂拆除工作已接近尾声,厂区建筑物将全部拆除完毕,成为一片空地。

14、球墨铸铁管厂动力车间的主任办公室门外,工人们排队领取搬迁分流安置方案。

15、工人们在车间内等待签字办理手续,面对未来的工作去留,心情比较复杂。

16、部分工人因待遇赔偿问题到有关部门讨要说法。

17、行车工李贤和(左)在这次分流中选择了内退,他烧掉了工作服,就像是跟过去30年的工厂生活进行彻底告别的一个仪式。

18、散伙饭上,行车工宋巍(右)聊到动情处,已决定去兰陵新厂区工作的他捂住了脸。

19、39岁的李超穿着专为新工作买的西服,曾是汽轮机工的他选择买断工龄,到一家保险公司上班。

20、39岁的行车工宋巍在兰陵新厂工作两周后回到济南家中,见到了离别多日的家人。

21、52岁的行车工李贤和为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放弃去兰陵新厂机会,内退后到家附近的不锈钢市场给职工做工作餐。

22、47岁的高炉工李庆锋(左)和同事在老厂区乘坐大巴车,远行去300多公里外的兰陵新厂上班。

23、傍晚六点,工人们经过5个小时的奔波,到达兰陵新厂职工宿舍,开始新的生活,不远处是初见规模的新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