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中外摄影名家眼中的长城精品展


在众多关乎中国的摄影题材中,长城绝对是避不开的那个最重要的符号。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百年沧桑岁月里,从传教士、旅行者、使团官员到作为侵略军随行记录者的摄影师,只要有机会,他们除了登上长城以宣示某种心境和意义之外,也不忘以猎奇或征服的眼光拍下照片,将个人的形象加持于长城景观之上,成为特定历史阶段那些际会间的时空写照。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摄影语境里,长城又成为展现民族魂魄和精神气节的重要象征。于是,职业的摄影师将足以鼓舞斗志的那些场景,以长城为背景加以记录和表现。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代进程中,长城仍如意料的那样,作为中国的符号,作为象征着龙的精神脉络的符号,呈现在各种场域。摄影是20世纪以来最具当代性的传播手段和艺术媒介,摄影更成为展现新中国形象的一种重要工具,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推出的超大型画册《中国》中,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众多摄影家的个人创作中,长城都是一个重要的题材符号,映现在与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天下情怀等诸多宏大主题相关的画面中。

除了展示壮美的气势与雄浑的感觉,展现在长城内外举办的各种活动之外,更多的摄影家将长城作为一种精神意象,作为一种情感寄托,来抒写个人的艺术追求,来展现摄影创造的多种可能,夜景星轨、特殊天气、特种技法,等等;如果说是早期关于长城视觉表现在寻求不同视角之外的创新的话,那么,在当代摄影语境下,将长城作为一种符号,作为一个媒介,来完成技术的、观念的甚至完全私密化的思考和表达,对公共话题发声,为抒怀明志担当,则成为常态。也就是说,长城在影像中的过往更多是客观呈现,在当下则越来越转向主观的表达——这恰恰是作为一种朴素而广泛的拍摄题材,长城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

这里集中的是我们视野中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时空,延展到作为建筑体的不同地域的历朝历代

长城遗迹,甚至包括长江以南部分地域类长城建筑物的各具特色的影像样本,囿于空间,难免挂一漏万。亮相此间的每人一幅、累计不超过百幅的巨形画面,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长城图景,与作为长城景观标志的八达岭遥相辉映,让我们感受作为影像符号的长城的魅力所在,感念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流布,感知家国情怀的浸润与爆发。

关乎长城的影像成千上万,关乎长城的拍摄话题众多,愿这些图像的样本,能开创一种集百家之长来展现同一物象之妙的全新影像传播方式,愿这些屹立于天地之间的长城图像,能记忆在每位中国人的心底,进入更多地球人的视野。(柴选)

巍巍长城  - 何世尧 摄

河北滦平县金山岭小学,1991年 -  解海龙 摄

长城上喝可乐的男孩,1979年3月30日北京,James Andanson 摄

山舞银蛇,北京八达岭长城  - 李少白 摄

外国游客长城上骑着马打仗,八达岭长城,1980年 -  王文波 摄

临台观漠北,惊叹有神来 -  潘朝阳 摄

上个世纪的北京长城 - 郭建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