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实验类影像典藏作品

pix in pix-秦浩然

作者自述

这一组照片拍摄的是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我们“90后”这一代人在很久之前就被冠以个性鲜明的标签,我们用自己的个性使身边的人记住我们。

那么,当我们的个性在摄影作品中被抹去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还能被身边的人记住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被摄者把照片拿去给自己最亲近的人看的时候,还是被一眼就认出来了。我不由得陷入了思考,究竟是什么,穿透了时间和空间,以及摄影的局限性,在被摄者的影像已经如此模糊的情况下,仍然能被认得出来?

我希望能和观众一同思考,思考当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究竟是记录下被摄者的具体形象,还是在快门声响的瞬间,注入了被摄者的灵魂?

评委评语

秦浩然同学是个真正热爱摄影的人。热爱不同于喜欢,喜欢摄影者大有人在,绝大多数人只是在上手的层面把摄影当作记录的工具,却很少有人思考摄影本体的问题。秦浩然正是这样的少数。

秦浩然的摄影作品《pix in pix》,一反摄影追求高清晰度的纪实本能,他把周围朋友们原本清晰的标准照像素化,模糊甚至取消了被摄者的外在形象特征。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有对于摄影本体的思考,又包含了作者对我们所处数码时代的反思。

可贵的是,在实验性和观念性之间,作者还投注了对人本的关怀,他把这些像素化的方块集合,拿给被摄者的密友、爱人、家人,居然仍被毫不费力地辨认出。于是作者准备对自己做一个测试,他拍下好友的照片并像素化。假以时日,比如毕业十年以后,再拿出来这张模糊的照片,是不是依然能分辨得出是他而不是别人?作者追问道:对模糊的影像辨认的能力和时间的推移关系又如何?更进一步追问:当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究竟是记录下被摄者的具体形象,还是在快门声响的瞬间,注入了被摄者的灵魂?

这样的追问,本身就充满了实验精神和创造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进一步把这件作品发展为一个持续的摄影行动,不仅自己拍摄获取周围同学和朋友们的影像,进而利用互联网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募集”社会化影像。这个摄影行动实验,被摄者-拍摄者-创作者-欣赏/消费者,复杂的互动打破了传统影像生产关系,引发我们重新思考影像的意义,以及影像何为?

好的作品总是处在一种“之间”状态:在前卫/传统、观念/诗意、理性/感觉、简单/繁复、含蓄/直接……之间,似乎难以界定,却又百感交集。秦浩然同学的这套作品,已经颇具这样的气质。(高世强)


这是第一位被摄者,当作品完成的时候,他拿去给自己相处四年的女友看,女友一眼便辨认出来这就是他,这个与他相爱四年的男生。
两人相爱四年之久,但是因为各自求学,分处异地一年半。我更愿意相信,穿透模糊的图像仍然能被辨认出来的,是两人之间的爱情,是各自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爱人的影像。

第二次拍摄我将镜头对准了我的室友,作品完成后,拿给了其他两位室友看。他们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和他朝夕相处将近两年的室友。
我想,今后我们仍然能够一眼就认得出来,自己朝夕相处思念的室友,即使照片本身已经模糊不堪。这时候穿越摄影的本质,我想应该就是四人之间的友情吧。

这一位被摄者是我的好朋友,我想对自己做一个测试,假以时日,比如毕业十年以后,我再拿出来这张模糊的照片,是不是依然能分辨得出是他而不是别人?对模糊的影像的辨认能力和时间的推移关系又如何?

这一位被摄者是我的好朋友,我想对自己做一个测试,假以时日,比如毕业十年以后,我再拿出来这张模糊的照片,是不是依然能分辨得出是他而不是别人?对模糊的影像的辨认的能力和时间的推移关系又如何?

这是开始社会化征集被摄者一同参与后的第一张作品,由被摄者自己提供照片,发送给我本人,微信(qinhaoran9444)邮箱(780791986@qq.com)皆可。然后由我来处理照片。

欢迎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创作当中,这项实验影像的创作仍然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