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收藏本站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2018“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入展作品《海在低处》-李好

作品:海在低处

作者:李好

作品阐述

海与岸的连接点,正是我的先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

在童年记忆里,这片海,物产资源丰饶,岸边的渔村古朴,人文风貌独特,是粤西一带水上游民与陆地土著共居共存之地。数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以“耕海”为生,大海,便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粮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生活在这片海岸上的渔民,以传统生产方式捕捞海产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殷实,从来不担心“耕海”劳而无获。

近二三十年间,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人们开始恣意妄为,过度捕捞,加上工业污染,海洋的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鱼群急剧减少,很多鱼类濒临灭绝,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海变得贫瘠,渔民为了走出困境,开始用推土机代替人工拉网,用更大的铁壳船淘汰小木船,渔网不断加长,网眼不断变小,可是,对捕捞工具的改造并没有为渔民带来长久的富裕,更多的是无助、焦躁和失望。

《海在低处》专题取材于广东省茂名市沿海的某段海岸线,以及当地渔民生产和生活场景。七年来,我尽可能让我的镜头贴近低处的海和在海上劳作的渔民,贴近他们的内心,也尽可能以见证者的视角记录下这个锐变过程。

是的,我眼中的海幽暗悲伤,涛声喑哑。穹顶之下,它依旧无边无涯,匍匐于低处,亘古未变地抚慰着大地……

推荐语:

李好怀着对故土大海和生活在海边父老乡情深沉的爱,用七年多的时光,以人文关怀的视觉长期关注依海而生的渔民和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拍摄了十万张人与大海生存关系的照片,用独特的视角语言倾诉了作者的人与大海关系的忧虑,力图唤起人们不能仰仗科学技术对大海无休止的索求,要关爱大海。整个专题思想有深度、完成有难度、语言表达也有相当的独特性。(蔡焕松)

评委点评

我提心吊胆地看完了这组照片!生怕这种深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新闻摄影视觉趣味影响的图像文过饰非。还好,作者主要用大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空洞松散,盖因他关注了细节——可怜的小鱼、皲裂的大手;给出了评价——在得不偿失的劳作中人们的焦虑。这是这组照片的力量所在——事实上,海洋资源的枯竭岂止于茂名?中国3.2万公里的海岸线上,还有多少乐观的存在?进而言之,这样的选题不正是为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经济关系的冷峻切口?(孙京涛)


1.低处的海


2. 拉缆绳的渔民


3.等待拉网的渔民


4.海边劳作的渔民


5.海边捞鱼的姑娘


6.拉网的渔民


7.等待买鱼的渔贩


8.收网的渔民


9.参与捕鱼的推土车司机


10.跪在海边的渔民


11.手捏小鱼的渔民


12.海边作业的两个渔民


13.海边捞鱼的人和渔贩


14.漏网之鱼


15.鱼车边的人


16.箩筐里的大鱼


17.海边的狗和渔民


18.海边的渔民和渔贩


19.观望中的渔民


20.捕不到鱼的渔民


21.船边抽水烟的渔民


22.在船上吃饭的渔民


23.半躺在岸边休息的渔民


24.紧抓大海的手


25.扛渔网上岸的渔民


26.上岸的渔民


27.戴草帽的渔民


28.海边的渔贩


29.准备扛捞鱼工具回家的渔民


30.海边补网的渔民

31.海边破船和推土机